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新闻频道 >> 园区 >> 正文

园区

  • 自由港区的青岛追逐

    www.jctrans.com 2008-6-16 10:39:00 人民网

  •   持续多年的努力,正在使青岛口岸向着目标迅速逼近,青岛,离它的“自由港之梦”越来越近。一个拥有自由贸易功能政策的“自由港”轮廓,正在日益清晰地展现在胶州湾的西海岸。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回瞻青岛步入开放大潮之后的轨迹之时,青岛口岸向着“自由港区”执著奋进的不凡历程,是值得大书的一笔,也是青岛面对未来竞争环境,寻求进一步发展而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日前,由招商局青岛集装箱码头转关至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277个集装箱的矿石和来自新西兰的80个集装箱的原木,顺利进入园区并成功进行拆箱作业,实现了“直通关”。此举标志着已运行两年时间的青岛“区港联动”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码头与保税物流园区的无缝对接,青岛“区港联动”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自由港区”正在形成一个扎实的启动点。

      近日,黄岛海关驻保税区办事处在青岛海关“优化转关无纸化模式”框架下,又推出三条简化措施,使港区与相关保税区域之间的货物无障碍流通。这三条措施是:一是前湾港与保税区之间流转的进口货物在商业封志完好的情况下,不再施加关锁;二是保税区与物流园区之间的货物流转不实行转关监管模式;三是物流园区与招商局码头不实行转关监管模式,进境入区货物实行“移动证”管理。新政策的出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物流成本和申报等待时间,降低了通关费用。青岛口岸三个核心地带的这一动向,表明青岛口岸向着“自由贸易港区”的方向,正在继续不断地向前推进、拓展。

      目前,在以“保税港区”规划、申报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港区”建设的角逐中,青岛保税区与市口岸办等各部门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市政府和青岛海关确定的最新申报规划方案的修订,并已由省政府报送国务院审批。为确定“保税港区”最佳规划方案,加快保税港区批复,市政府召开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调整保税港区规划方案论证会,此次论证,不仅形成了高度的共识,而且按照将青岛保税区整合升级为保税港区的思路,作出了三个备选规划方案。此次修订过的规划方案,包括青岛保税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和临近港区等范围的区域,其功能政策定位,是在原青岛保税区政策功能基础上的升级,是口岸各种对外开放政策的集中和功能叠加,是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的区域。

      持续多年的努力,正在使青岛口岸向着目标迅速逼近。

      义无反顾的理论探索

      “位卑未敢忘忧国”。面对国际口岸尤其是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口岸间的激烈竞争和由于政策功能不到位而导致的我国口岸巨大利益年复一年的流失,青岛保税区,一个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弹丸之地”的特殊区域,在国家有关开放政策有着诸多空白和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艰难而又充满风险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带头冲击“自由港区”理论的敏感地带。

      事实上,国内最早提出“区港联动”和“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思路的,正是青岛保税区。作为课题的发起者和推动者,青岛保税区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艰苦繁重的准备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

      “自由贸易区”或曰“自由港区”,是国际通行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特别辟出的一块“全方位、零关税、无障碍”的对外开放地带。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保税区”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自由贸易”的某些政策功能不到位的实际情况,2000年初,青岛保税区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提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建议,并在全国保税区中第一个设立了“区港联动”办公室,集中研究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着重进行“区港一体化”的探索和功能开发,开创了国内保税区“区港对接”工作的先河,由此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设立应急课题,对保税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进行了专题理论研究。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以青岛保税区为案例进行《保税区功能转型研究》,探讨向自由贸易港区过渡和试点的方案。

      2002年11月,青岛保税区倡导并成功承办了中国保税区发展高层论坛。会议就中国保税区今后发展及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青岛保税区在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中的理论探索,以及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和“区港一体”的实际进展,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专家学者的赞赏。为更好地实施“区港一体”,11月2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山东省青岛保税区管理条例》,其中第七条规定:“保税区与青岛港前湾港区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保税区可以设立专用码头、泊位”。此举在全国保税区中开创了依法实施“区港联动”的先河。

      2003年1月,《青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功能转型试点方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完成,同年11月底,国家在青岛保税区召开“中国保税区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成思危副委员长到会作了主题演讲,国家各部委对保税区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向自由贸易港区过渡,实施“区港联动”。同时,会议给予青岛保税区高度评价,认为青岛保税区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走在了全国多数同行的前面,4年的不懈探索,对全国保税区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会议上,海关总署宣布将青岛列入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区港联动”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青岛保税区把发展港口物流项目作为工作重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即使在非典最猖獗的时候,招商洽谈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2003年12月10日,总投资超过5亿美元,集保税功能和码头港口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与前湾招商国际码头”项目的隆重奠基,标志着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事实证明,这一根据青岛西海岸口岸实际情况选择的突破口,不仅成为青岛“自由港区”建设的启动点,也为后来的以整合前湾港区资源为主要方式的“青岛保税港区”的规划申报,做了有力的基础准备。目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招商局码头,不仅正在形成实际的联动,而且为与前湾已建和在建的部分港区,由地理上的一体化迈向政策功能上的一体化,创造了关键的条件。

      区港联动中的部门联动

      争取国家“区港联动”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急促而不失稳健,口岸各单位及有关各部门顾全大局的“联动”,成为试点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这一关系到青岛乃至全省对外开放的大事,始终处于省市高层的视线之内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关领导多次指示,“区港联动”事关山东、青岛发展大局,要求青岛保税区务必做好“区港联动”试点申请工作。

      为确保“区港联动”试点争取工作顺利进行,青岛海关专门成立了“区港联动”海关监管方案设计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青岛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港联动”领导小组;试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则被列为青岛市的重点工程;省市领导多次率有关部门赴保税区现场办公,直接指导、督促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试点争取工作。 

      2004年2月16日,省政府将《关于青岛市实施“区港联动”试点的请示》报送国务院。3月17日,市委召开加快西海岸发展工作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确定加快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全力以赴争取获得国家批准。同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前湾招商局国际码头与保税物流项目的通知》。4月,国家首个“区港联动”试点——上海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行。6月4日,国务院联合调研考察组对青岛“区港联动”试点准备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进一步奠定了青岛进入试点的地位。

      2004年8月16日,青岛西海岸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时刻:国务院进一步扩大“区港联动”试点范围,同意青岛等七家保税区与其临近港区开展联动试点,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

      作为青岛实施“区港联动”的有效载体,“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新的探索性的园区,拥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成为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度最大的政策特区。

      2004年11月,《青岛“区港联动”试点方案》由市政府报省政府同意并于次年2月转报海关总署。2005年,海关总署于3月29日正式函复省政府,批准《青岛“区港联动”试点方案》。至此,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实施“区港联动”试点以来,青岛保税区在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青岛海关和市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按照国务院关于区港联动试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紧锣密鼓地推进试点的各项筹备工作。为满足企业对货物快速流通和海关有效监管的要求,青岛保税区借鉴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及上海外高桥保税园区的运作经验,围绕畅通物流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通关效率三个重点,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合乎我国现行法规与制度要求的“区港联动”试点方案,争取上级部门对海关监管模式、外贸进出口权、出口退税和外汇等政策进行微调,规划并构建出了港口、保税区和物流园区联动发展的新框架。

      在积极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的同时,青岛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市相关部门,为充分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密切合作,深入调研,从硬件设施、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青岛保税区和港区联动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保税物流园区的运作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依据,为“自由贸易港区”的起步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这也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有关“自由港区”性质的特殊区域的具体操作法规。

      2005年8月,青岛区港联动试点项目之一——青岛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全面开工建设;11月11日,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营,青岛口岸“区港联动”由此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和谐共赢的“青岛模式”

      目前,青岛“区港联动”试点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便捷的通关、低廉的费用、优惠的退税政策等,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吸引了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和周边40多个省市的企业来区开展业务,对经济腹地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为其配套的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已陆续建成了3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其中两个泊位投入运营。随着码头与物流园区之间国际中转业务的成功运行,“区港联动”已经从纸面上的政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高端国际物流业务。

      就在“区港联动”试点加快推进之际,自2005年年末起,国内以“保税港区”的形式,展开了“自由港区”规划、申报、建设的新一轮角逐。在前期一系列扎实铺垫的基础上,青岛保税区不失时机地奔走、协调,使“青岛保税港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始终不落节拍,并且在实际运作中,走在全国同类区域的前列,形成了特有的“青岛模式”。这一模式,就是按照海关总署对特殊监管区域进行“资源整合,政策叠加”总体思路确立的,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及临近港区升级为保税港区的一种开创性的实践。据了解,这种模式,正在成为国家海关总署倡导的一种新的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青岛口岸来说,既是承前启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创新,它为在新的开放需求下,对前湾港区现有各种有效规模资源的整合,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以发挥各种存量资源的最大效能,既实现一种各类利益体理想的“双赢”、“共赢”和“多赢”的局面,又有利于整个口岸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将有可能使青岛在国内沿海和东北亚地区各口岸的竞争中,发挥前湾港区各种已有优质开放资源在地理上高度集中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后来居上,为“自由港区”和国际枢纽港、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建设,打造出极为有利的基础。

      建设“青岛保税港区”的设想,不断地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今年以来,省、市政府又再次明确提出了“积极争取在青岛设立保税港区,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积极申请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规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对外开放目标,并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保障措施。

      谈到争创保税港区,青岛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说,作为全省和沿黄流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争创保税港区,青岛保税区责无旁贷。可以说,目前青岛保税区转型升级为保税港区的条件已经成熟。今后,我们将在新的开放环境下,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功能,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建设一个真正与国际接轨的“零关税”、“无障碍”、“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保税港区”,为建设青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功能支撑,赢得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