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2014年中国经济“年报”。基于“新常态”要求,在这份将更多笔墨用于描绘经济结构和质量变化的报告中,中国经济显露出六方面发展趋势。
GDP增速创24年新低 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中国GDP增7.4%,创近24年来新低。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这一增速符合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在国际上也是个不低的水平,“7.4%对应着8000亿美元的增量,这个数不小”。
从2012年二季度跌破“8%”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7.3%到7.8%的区间内,这也显示“中国经济足够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日发布报告预计中国经济2015年增长6.8%。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经济目前基本面向好,2015年一、二季度的形势可能会比较艰难,但不必过分担心。
服务业连续两年领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继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总量的占比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正加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这一变化的好处已在就业领域得到体现。2014年,中国城镇净增就业1070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诉中新社记者,服务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是制造业的1.3倍。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态势的“巩固”是经济增速下行影响未向就业传导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镇人口首达7.5亿 供需两端释放红利
2014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51.2%,中国需求结构改善的重要助力是城镇化的持续推进。
马建堂透露,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十三五”中西部还有一亿人要进城。
他强调,成千上万人进城一方面将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供给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市民化会对住房、医疗、教育、保健等产生很大的需求。
居民收入三度跑赢GDP 消费潜力释放可期
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三年快于GDP增速。这一变化和工资的持续上调有关。当年,19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收入的领先意味着居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发展红利,有利于释放更多消费潜力。但同时,也使一些成本不断上升的企业面对“两头夹击”的压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认为,在劳动力成本上涨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企业应当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投资力度,通过提高生产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基尼系数连降六年 收入分配有待推进
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自2009年来连续六年下降,但这一数字仍然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社记者分析,基尼系数六连降表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这是官方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成果。
但他也强调,中国基尼系数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下一步应继续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推出房地产税、遗产税等举措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劳动力”连续三年缩水 人口红利面临挑战
2014年末中国16岁至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虽然从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连续三年减小,但15-6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仍然在7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仍将经历一段人口红利维持期。
张翼指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35-64岁人口所占比重在上升,15-35岁青壮年人口占比在下降,这意味着推动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占比在缩小。今后应着重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以及科学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