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来有关美中关系的持续争论已达到一个新强度。目前学者的解析通常分为现实派、自由派和建构派,看法从悲观到乐观不一而足。现实派预言,美中间不可避免会有安全困境和权力制衡,地区态势及两国拥有核武的事实令其进一步加剧。自由派看法较乐观,认为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具有平息作用,并假定两国会理性行事。建构派则将美中关系放在双方不断摸索的一个转变过程中来看……
其实,长期来看,美中关系要得到最好的诠释,需放在共生现实主义的框架下。
竞争、追求利益和权力,向来是国际政治的特点。但互相依赖和紧密相连在影响国家行为方面确实发挥关键作用,可迫使各国务实评估外交。现在和将来这都是美中关系的主流——映射出共生关系。其鲜明特点是一方从中获利,不会给另一方造成严重损失。美中关系就属这种范畴:一国主要出借,另一国主要借入,一国生产,另一国消费。
但不信任、意识形态不一致及竞争,始终贯穿于美中关系的诸多领域。两国的外交政策讨论也均浸透情绪。美国和中国战略文化受到各自固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美国自视为普世价值的推动者,而中国自豪于悠久历史和文化,连带还有19世纪、20世纪西方带来的屈辱。因此,道德和情绪因素往往会加剧美中关系的复杂性。
然而,这些因素不太可能升级到造成两国关系破裂的程度。美中的互相依存度高,迫使他们着眼大局,撇开小节。两国对此都有一定认识。目前,美中的紧密关系前所未有,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华盛顿拒绝任何零和竞争的方案,而北京不久前表示,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容纳美中两个大国,同样传达出交好的调子。
这种积极往来或许不足以保证(美中)永久和平,但在共生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仍具有长期效用——即便在双方往来并非总是理性的背景下。美中间的竞争、对抗和自我中心注定会继续存在,但在互相依存的特定情况下,只要这两个大国仍处于共生关系中,这些不利因素就会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