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是文明教养的一部分,而教养又跟整个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系有关。想要让整个国家所有阶层的人都懂礼貌、不插队、懂得体谅他人,需要一个长时间的不懈积累。
“旅游文明”是近期颇为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难怪,当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不文明旅游现象刚刚消停下去之后,总是有另外一个不文明事件后脚跟上,而且情况还颇为类似。比如说,有人在国外古迹上刻上“到此一游”,其父母为此多次向公众道歉;不久之后就有全家人出游,在景点“隆重”刻上所有人的名字;又过了没几天,镌刻上领导名讳职务的“拍马屁”型的“到此一游”,出现在新闻中……
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各级旅游部门鉴于诸如此类情况频发,深感有必要改变现状,半年来纷纷出台了相关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公约或准则。对此,我个人认为,这些“动作”初衷是非常良好的,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似乎无法从根本或长期解决问题。依稀记得,7年前,当时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和今天差不太多的文件,也是积极倡导游客的旅游文明行为。不过,如今“旧事重提”,已经从某种程度表明了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否则也不至于今天仍然需要大张旗鼓再次号召。
而且,我更加认为,把“旅游文明”单独提出来,予以特别重视,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很难想象,一个在平时行为就难文明的人,某天因为要出去旅游就突然变得文明起来。这就像前两天在地铁里,纵容自己孩子在车厢里小便,旁边乘客提醒几句,就挥拳相向的那对“活宝”夫妻一样,我不认为,他们一家在走近一个公园、一个景点后,会立刻变得彬彬有礼。人的教养和文明程度其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个日常的细节中,讲公德、有自省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显然,上述那对地铁夫妻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当他们齐齐扑上揍人之后,警察局强制拘留了二人。
同样的道理,以公约和行为准则面貌出现的旅游文明倡议,完全依靠个人的素质和公德心,或者最多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达成一种契约。因为不具备强制力,我担忧实施起来会出现“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也没人找你麻烦”的局面,最终又沦为“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结束”的过场。
我有一位朋友是台湾人,现在广州工作。有一次在我跟他谈到游客旅游文明话题时,他告诉我,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台湾游客在国外的形象也是很差的,插队、喧哗、乱丢垃圾等现象十分普遍。后来随着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家在外出旅行时互相提醒、互相教育,才有了今天台湾游客的好口碑。
就如他所言,文明旅游是文明教养的一部分,而教养又跟整个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系有关。想要让整个国家所有阶层的人都懂礼貌、不插队、懂得体谅他人,需要一个长时间的不懈积累。而强制性的措施也不可或缺,例如随地乱丢垃圾、吐痰等,在新加坡、香港等地都要遭到罚款,这对游客就具有了很大约束力。
所以,要真正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文明程度,最好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大家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有强制措施配合,并得以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