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正在编制中。此时,我国城镇化率超50%被指高估。按照中国社科院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媒体指出,51.27%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那些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怎样评估城镇化的质量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点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增速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马庆斌: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被大大高估了。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大约有2.5亿左右的农民工,这些人中一般每年大约有1、2千万的人会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同时又有大概1、2千万的适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来务工,补充到这些2.5亿农民工中来。这个群体就像城市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样,有进有出,虽然总量稳定了,但实际上这些人并没有享受或者是没有完全享受城市的福利。将近90%的农民工是自己或者夫妻二人进城,但是孩子和老人留在了遥远的家乡,这就是为什么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从第三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的很多城市通过行政区域调整的办法来推进城镇化,昨天还是一个农民,第二天睡醒以后就变成城市人了,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这2.5亿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市民需要克服不少障碍。第一就是城乡所谓一体化的进程,比如基本公共服务。咱们国家的农民也罢,城里人也罢,他们其实都在享受国家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只不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之间存在两个系统无法兼容的现象。另外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全国均等化的过程,实际上咱们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说这三者之间打通的话,可能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会推进的得更稳定一些。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大发展,城市对于劳动力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力的需求会上升,这个时候城市的发展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就会真正的发生变化。
看待城镇化质量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高低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城镇化推进的快慢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日期内不能说我们的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水平,甚至与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比较低了,我们就着急了,我们就加快城镇化推进的过程。城镇化的水平应该是与工业化的水平相互适应的,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过慢的城镇化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制约,过快的城镇化又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贫民窟等现象。实际的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这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一个潜在的城镇化的增速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我想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