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长假临近,不少中国人在计划自己假期旅行时迎来了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全国80家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在国庆假期将平均降价37%,但是其中大部分景区属于二三线景区。普通民众期待的热门景点降价并不普遍。旅游业内人士称,争议凸显中国旅游业正面临转型瓶颈。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降价景区名单上看到,绝大部分景区知名度不高:如北京只有2家,分别是北京野生动物园和雾灵西峰景区;山西只有3家,分别是蒙山景区、太行山大峡谷九龙洞景区、五老峰景区索道。
“景区都不太热门,不给力啊!”“吸引力有限,降价我也不去。”一时间,民众的抱怨充斥各大网站。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称,将于近期公布第二批约100家景区门票降价安排,届时将有约50家4A级景区和10多家5A级景区降价,以满足民众出游需要。
尽管如此,中国各地仍有不少知名景区坚守价格防线。例如,位居山西接待游客量首位的五台山景区,今年6月刚举行过票价上调听证会,目前旺季门票价格为200元,景区管理部门表示没有降价计划。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热门景点均对记者表示“不降价”。
更令游客“头疼”的是,不少知名景区票价不降反增。如近日峨眉山景区门票获准涨价,旺季185元,淡季110元,涨幅20%左右。山东台儿庄、蓬莱阁、扬州瘦西湖等景区上半年均已涨价,涨幅从40%至100%不等。
旅游业界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门票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有关。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增至21.03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2579.77亿元,人均花费598.2元。旅游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游客在国内旅游消费涵盖多个方面,但门票占总花费比例最高。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网日前发布的《中国休闲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门票占中国游客总花费的比例达21.9%,其次分别为交通、购物、餐饮、住宿、文娱消费等,占比从20.9%至9.8%不等。
旺盛客流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有力刺激了地方政府的高票价“冲动”。以旅游大省山西为例,平遥古城目前门票为150元,去年接待游客约130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达1.45亿元。云冈石窟目前窗口票价为150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近57万人次,门票收入4836.16万元。
“有的地方发展旅游思路太过单一,不是想方设法扩大旅游产业链,而是寻求最省事的办法,搞‘门票经济’。”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这种创收冲动导致门票价格“易涨难降”,甚至“只涨不降”。这一现象不变,中国旅游业难言转型升级。
一项对中国130家5A级景区非淡季票价的统计发现,价格不超过100元的景区共有68家,约占总数的52%,约48%的景区票价超过100元,其中门票价格高于200元的景区14家,占比超过一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不反对景区收门票,但门票价格应与民众收入水平相适应。“目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中低收入群体难以承受,一张100元的门票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两天的收入。”
旅游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势必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降低景区门票或免门票,不一定会减少旅游收入,还可能拉动旅行社、酒店、餐饮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收入的增长。在这方面,部分地区已有实践,其他地区也应加速旅游业转型。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江西开展了“江西旅游总收入过千亿”旅游免票活动月。国内外游客可凭借身份证件免门票进入省内重点景区游览。这在中国国内首开先河。据统计,活动月期间,各景区共免票接待国内外游客1261万人次,同比增长82.1%;拉动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和娱乐等相关行业收入近60亿元。
在浙江桐乡乌镇,近十年来门票价格保持不变。门票占景区总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而酒店和商贸业务快速增长。乌镇顺应潮流,进行功能改造提升,形成了从民俗客栈到高档会所的多层次接待体系。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281万人次,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2.4%。
刘德谦表示,改变依赖卖门票和涨价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降低旅游门槛、提高民众出游意愿,营造全民旅游的氛围,促进大众化旅游发展,提高民众对旅游的满意度。
“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1元的直接收入能带来6.8元的间接收入。”魏小安介绍说,旅游应由门票经济转型成为产业经济。一个成熟的旅游模式应该是低门票,靠延伸产业增加收入,景区投入和维护可由政府补贴。更重要的是,景区应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提升住宿、娱乐、度假等服务内涵,从而提高消费黏性,增加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