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三年来,上海海关围绕“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的贸易规则体系”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全力推进自贸区改革创新。目前,上海自贸区海关推出的“23+8”项制度中已有21项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占全国四地自贸区的84%。其中“先进区、后报关”、“自行运输”、“三自一重”等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创新示范的苗圃效应达到了预期目的。
创新制度涵盖各领域
上海海关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全面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积极借鉴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以“更高程度便利化和有效管控”为目标,按照“完善、优化、升级、再创新”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制度创新,先后推出31项创新制度并全部形成公开透明的规范标准,涵盖简政放权、通关便利、税收征管、保税监管、功能拓展、企业管理和稽核查查等各个业务领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蓝皮书》指出,上海自贸区已经建立一整套通关便利化制度,制度设计已对接国际惯例,对促进国内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对于当前代表国际贸易新规则最新发展趋势的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其中12条40项具体贸易便利化措施,海关已经全部进行了对标研究,相关措施已经全面落地。
其中,“三自一重”、“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企业自律管理等制度得到第三方评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
通关效率获国际好评
通过改革创新,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减、简、管、便”水平明显提高。比如,开发上线自贸区信息化监管系统(一期),覆盖所有自贸区海关业务和创新制度,自动化作业率从12.8%上升至56.2%,自贸区企业从账册备案到核销的操作环节减少70.6%;按高低风险自动判别筛选实施“自动审放、重点复核”,自贸区70%以上报关单可低风险自动验放。
同步推进关企信息化联网监管、视频化查验、机检集中审像、稽查和查验单兵作业等配套建设,将传统的单耗备案、实地盘库、定期核销的保税监管模式转变为对货物进、出、转、存、耗等物流状态实时监控、工单动态核销的新模式。
目前,区内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率从8.4%大幅提升至89%;一线实际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通关时间缩短78.5%和31.7%。第三方评估中,“通关效率”在“当年进步度”与“国际先进度”2项指标中均获评最高分。
企业满意度达九成多
自贸区海关共取消、下放、让渡、放开22项前道审批事权或限制,企业注册登记从4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企业投资准入环节“七证联办”,企业9个工作日内即可领取各类证照。第三方评估中,82%的企业认为自贸区营商环境比上年有明显进步,贸易领域企业满意度从89.4%提升至94.7%。
三年来,自贸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区内海关新增注册企业14244家、总数达2432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超过130家。上半年上海自贸区合计进出口值5409.9亿元,同比增长5.7%,占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41.3%;其中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3626.9亿元,同比增长4.7%,占同期上海市的27.7%,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新扩区区域1783亿元,同比增长7.7%。
贸易安全化得到保障
在改革进程中,上海海关坚决守住政策红线和安全底线,探索建立前中后联动、全流程覆盖、内外部协同的风险综合防控体系,坚持将“管得住”作为“放得开”的基础和前提。注重“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率先推出海关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先授权、后改革,先动法、后动权”的改革推进机制,针对所有创新制度先后出台自贸区改革操作规程32个,对外发布公告39个。
提升风险管理和防控效能,开发自贸区风险管理专用模块,建立涵盖企业、商品、业务领域3个维度共41项指标的一体化风险监控处置体系;建立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分层随机布控查验方式,科学压减自由裁量权。
海关还全面深度参与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成19项涉及海关工作的功能项目,占所有建设项目的48.7%。深入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自2013年9月启动实施至今年6月底,自贸区共受理“一次申报”货物178.3万批,实施“一次查验”1.3万批、“一次放行”177.8万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