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方 斌 胥彦翔
日前,家住上海浦东森兰商都附近的市民发现,在“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的商铺内,使用普通手机,通过二维码或NFC功能,扫一下挂在商品上印有“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logo的防伪电子标签,马上就可以查到它的“前世今生”。
“上千元一件的衬衫,买到假货就亏死了。”博观(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陶凯表示,进口服装的真假,以往只能靠商家自己作出承诺,因为缺少权威的查验渠道,消费者也不一定买账。现在只要用手机扫一下衣服上的二维码,这件衣服的经销商、原产地等基本信息,还有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和各类证书报告等检验监管信息,就能一目了然。“这可以说是验明正身了。”陶凯笑着说。与消费者信息零距离互通,这就是上海局在201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中新推出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试点应用项目,为市民带来全新消费体验方式的同时,也让大家对进口商品买得更放心、用得更安心。
建立一套体系
早在2012年,上海市政府就将“智慧检验检疫”纳入上海市政府创建“智慧城市”的重点工作。多年来,上海局立足风险管理,采取法定检验、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追溯调查等立体式监管方式,获取商品检验检测、召回通报、消费者投诉、伤害事故等多方面商品质量安全信息,强化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体系。这也是对国务院关于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要求的有力响应。
上海局将通过对“互联网+监管”的不断探索,进一步将应用业务扩展至进口旧机电、汽车、医疗器械等重要敏感商品,以及出口烟花爆竹等危险货物的检验检疫监管环节,与国内执法部门间搭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执法互助体系,乃至与境外执法部门形成执法合作,由“串联执法”转为“并联执法”,形成监管合力;着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进一步完善面向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溯源平台,监测多方信息,有力打击假冒伪劣。
实现两个转变
在9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政府职能一定要转变,放权要放到位,监管也一定要跟上”。上海局牢牢把握职能转变核心,在打造“互联网+监管”新模式中积极传递两大转变信号。
转变监管模式——通过政府部门、企业、第三方检验机构、消费者、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的社会共治,构建以风险监测为手段,以“口岸管控+售后追溯”为主要内容,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进口商品全链条监管新模式。
转变监管手段——以互联网、移动通讯、新兴媒体、货物电子标签等多渠道,建立涵盖进出口商品生产装配、跨境运输、检验检测、查验监管、配送销售、后续跟踪的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实现商品物流、信息流、监管流的有效融合,并达到信息流快于物流、分析研判快于现场查验、放行指令快于运输速度。
关注三方领域
在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上海局注重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化技术与检验检疫监管工作融合,以实现进出口商品全过程监管和执法信息共享为目标,形成“快捷、规范、可控、溯源”的“智慧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助推“智慧监管”“智慧物流”“智慧消费”建设,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关注“国门安全”领域,推出“互联网+全程监管”。通过对进出口重点敏感商品加施电子封识,实现产地检验监装、跨境运输、口岸到货检验的闭环控制;作为上海局“十检十放”便利化措施之一,在严密监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口岸检验检疫环节推进“少检多放”的便利化措施,降低开、掏箱抽检量,实施加快口岸查验速度,缩短物流时间,降低外贸成本。
关注“贸易便利”领域,推出“互联网+移动执法”。利用移动手持终端完成口岸查验监管闭环的“即检即放”项目,作为第一批自贸区改革创新制度,自2013年起在上海自贸区得到成功应用,目前已在消费品检验、口岸验证、放射性监管和木质包装检疫等数十项业务中,实现了查验登记全程无纸化、查验现场即时性放行、查验数据多系统同步、查验步骤规范可等多项功能。
关注“民生保障”领域,推出“互联网+质量追溯”。对在一般贸易、特殊贸易(如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的进口消费品加施NFC等类型的电子标签,实现全流程信息追溯,强化监管链条的前伸后移。此举将有效帮助消费者迅速甄别进出口商品的真伪和原产地,与政府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搭建互动桥梁,全面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并在全社会营造出打击假冒伪劣、支持名优产品的良好消费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