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长江沿岸51个海关监管区复制推广
■9月上旬,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始推广自贸经验
■9月18日起,全国其他有条件的海关口岸也将逐步推广
记者 王志彦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海关总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标,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形成了23项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将分三步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近日,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表示,海关总署在自贸区建设上和上海海关、自贸区海关上下联动,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孙毅彪表示,对于建设上海自贸区,海关总署高度重视,总署主要领导多次赴上海考察自贸区,实地调研自贸建设,在此次基础上形成了23项海关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今年8月,已在长江沿岸51个海关监管区复制推广。9月上旬,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也已开始推广自贸经验。从9月18日起,全国除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其他有条件的海关口岸也将逐步推广自贸改革措施,让企业真正享受改革红利。
如何评价自贸改革取得的成效?孙毅彪说,这不由政府说了算,关键在于市场检验,企业评价和社会效果。比如,今年1到8月,自贸区海关监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54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自贸改革给企业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23项措施中的“先入区后报关”政策,使企业物流时间节省了2至3天,物流成本下降了10%,大大便利企业经营。
又比如,自贸区原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位置比较分散,最远距离达50公里,监管体系也比较割裂。现在采用信息联网技术,区与区之间,企业可以自行运输,不用采用海关监管车辆。从外高桥到洋山港,一辆2吨的集卡可节省50元,一辆5吨的集卡可节省100元。
上海自贸区还一改过去人工卡口验放的传统做法,改为智能卡口验放,通过对物流信息的整合,实现自动读取、核对,识别车辆信息,自动给出指令。自贸区成立半年时,自贸区卡口通关速度已由过去6分钟缩减到45秒,现在5秒之内就能完成通关,企业通关时间被大大节省。“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自贸改革是有实际效果的。”
孙毅彪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体现了中国特色。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自贸园区或自贸港区相比,上海自贸区更加尊重实际,处理好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达到了简政放权和分线管理的目的。其次,上海自贸区在功能布局上也不断深化拓展。传统自贸区,以货物贸易、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为主要功能,上海自贸区在坚持做好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还拓展投资准入、金融外汇、总部经济、服务业开放等新功能。在管理模式上,与西方国家相比,上海自贸区也是同中有异。“比如传统海关都是一票一征税,上海自贸区改革后,实行汇总集中征税,企业入区后可以在一个月内自行缴税,这种改革就具有中国特色。”最后,上海自贸区走制度创新的探索之路,目标是将改革“苗圃”变“森林”,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这与传统自贸区建设也完全不同。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在上海自贸区推出哪些新的改革举措?孙毅彪说:“改革没有止境。一年仅仅是起步。改革的原则就是尊重市场,倾听企业需求,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住、管好市场风险。”他说,下一步海关将在信息化系统提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利用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通关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成熟的自贸区海关规章制度。在人员机构设置上,海关也将实行“瘦上强下”的改革。“目前上海自贸区海关有工作人员502名,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今后将按照5%的人员在领导机关,20%的人员在职能部门,75%的人员到基层一线的比例,精简机构,将大量执法力量充实到一线去,夯实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