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孟凡彦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大连出口粮食(杂粮)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一期)为国家级示范区。在此之前,总局专家考核组认为,辽宁大连检验检疫局创建该示范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仅填补了此类示范区的空白,其监管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也为今后建设此类示范区提供了样板,并推荐将该局编写的《国家级出口农产品、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标准(初稿)》,作为今后此类示范区考核验收的标准范本。
遇上新尴尬
杂粮虽然是“小粮”,但因其营养丰富、保健功效明显,成为“膳食新贵”,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出口农产品。
东北是我国杂粮主产区,大连是我国最大的杂粮进出口口岸,年加工出口杂粮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5%以上。据大连局统计,目前大连地区从事粮食(杂粮)出口的企业达100多家,产业规模近百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带动了仓储、物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杂粮加工出口企业主要集聚区面临整体拆迁改造、变换经营场所等尴尬,困扰着出口杂粮杂豆产业发展,也成为大连局关注的重点。
大连局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向市“两会”和市政府提交了专项提案和《关于促进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对加快推进大连地区出口杂粮(杂豆)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等提出“一揽子”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确定由市服务业委员会牵头,大连局提供检验检疫政策和技术指导,龙头企业大连良运集团承建,在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杂粮交易园区的基础上,创建国内首个出口粮食(杂粮)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
破解新课题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本特征,是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出口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必须来自示范区内生产基地。而大连地区出口杂粮主要来自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鲜有加工企业拥有标准化管理的生产基地。经深入论证,借鉴先进经验,该局确定了集运输、仓储、加工、贸易、物流、融资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区建设新模式,并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创建工作。大连局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大连市政府、承办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组织进驻示范区的1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粮谷检验及衡器使用人员,进行原料入库、产品加工、成品保存规范管理和技术培训,以及行业标准、进出口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构建筛选加工、综合配套服务、货物保管和出口物流验箱“四个功能区”,完善示范区生产过程监管;编制了《原粮入园管理制度》《生产加工区环境卫生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建设,实现源头控制、过程监管,确保示范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检验、管理、商务交易“三个中心”,检验检疫机构和承建单位联手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在园区内建立国家级标准化中心检验室,为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缩短检验检疫时限5天以上;实行标准化运营管理,科学监管企业加工过程和关键环节控制,做到“出区即出关”;为进驻示范区的加工企业提供办公商贸场所,实现“前店后厂”,方便洽谈业务。
——搭建融资、绿色服务“两个特色平台”,为企业融资、仓储、物流、堆场等提供保障。针对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信用级别相对较低、可抵押固定资产普遍较少的实际,采用舱单质押方式,使企业及时获得银行融资贷款;提供第三方物流及堆场、入出库管理、电子过秤等一系列配套增值服务,引入报关货代中介公司、货代中介服务,降低成本。
带来新变化
据负责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大连良运集团所属大连友谊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副总经理姚一鸣介绍,示范区一期占地10万平方米,年加工交易量超过20万吨。二期规划用地50万平方米,届时,加工交易量将达到90万吨以上。
据悉,示范区(一期)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后,四季度就出口粮食(杂粮)2921吨。目前,已有10家企业正式进驻示范区,加工杂粮品种覆盖芸豆、大豆、荞麦、绿豆、红小豆、果仁等多个品种,产品已出口至日韩、中东、欧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在示范区的带动下,杂粮加工企业100%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示范区吸引了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东亚银行等前来洽谈业务,示范区内企业已累计获得近2亿元的融资贷款。示范区还受邀参加了“2012中国(西安)杂粮精品暨设备展示交易会”,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影响。2013年以来,大连口岸累计出口杂粮121.5万吨、货值10.68亿美元,为大连港增加近5万个标箱的吞吐量,综合效益初步显现。2013年12月,大连局被大连市政府授予“精神文明标兵”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