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我国港口多式联运待“激活”

www.jctrans.com 2013-12-18 10:13:00 中国水运报

导读:在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要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应加强长江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长江水运多式联运和港口物流发展。

  记者 程璐

  在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要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应加强长江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长江水运多式联运和港口物流发展。

  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港口集疏的运输方式中,公路占比高达84%,铁路集疏港只有2%,这远低于发达国家港口和铁路衔接运输30%的比例。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之间的联网运输能力差,也是导致诸多港口多式联运起步早、发展慢的主要原因。

  港口发展现“木桶效应”

  “中国港口业的‘肥大’不等于‘强大’,中国港口的吞吐量并不能代表中国港口的综合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在“2013中国港航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港口航运物流展览会”的致词中表示。

  当前,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有29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的港口有22个。然而,隐藏这些数字的辉煌背后,是大而不强的现实:货量增长放缓;港口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收入及成本压力加大……

  尤其是单一的集疏运方式,让众多大港深陷“木桶效应”。调查显示,我国港口集疏的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占比高达84%,水运给沿海港口喂给货源占了0.4%,铁路集疏港只有2%。而发达国家港口和铁路衔接运输比例达30%左右,美国甚至达到40%,就连印度的铁水联运也达到25%。

  木桶短板致不少港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研究显示,与公路运输相比,国际集装箱采用铁水联运的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可节约20%—40%。由此可见,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机,港口必须走多式联运之路,加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之间的联网运输能力。

  多式联运释放“吸金”能力

  事实上,不少港口已着手解决疏港能力“短板”,上海港便是其中代表。今年上半年,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32.61万TEU,比去年同期增长2.9%。其中水水中转量达760.9万TEU,增长12%,增速大大高于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发展势头尤其喜人。

  “内河运输与传统公路运输相比,优点非常突出。公路运输耗油0.18升/TEU/KM,内河运输耗油0.05升/TEU/KM;其规模效应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金存木梁指出,上半年,上海集装箱水水中转比率为46.6%,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已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中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到45%的目标。

  同样受益于“水水中转”的还有身处内陆的武汉新港。今年1-8月,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4.6万标箱,同比增长10.66%。其中,集装箱水水中转量增幅达到32.2%,比上半年平均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这得益于今年3月该港开通的我国首个内河运输公共班轮机制,目前该港已开行“江海直达”班轮211个,有209个班次实现点对点直航、72小时内到达的要求,准点率达99%,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客户纷至沓来,港口聚集辐射能力凸显。

  除水水中转外,海铁联运因其巨大的运能、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少的污染排放,也成为连云港、宁波等沿海港口深掘内陆市场的“支点”。

  亟待打通瓶颈

  虽然有诸多港口尝到“多式联运”的甜头,但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港口多式联运体系仍呈现起步早、发展慢的景象。以海铁联运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依托已开通的多条至内陆省份的“五定”班列(定价、定点、定线、定车次和定时)集装箱专线开展海铁联运业务,但是与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相比,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显得微乎其微,其发展瓶颈就在于“最后一公里”的设施衔接。

  以武汉新港为例,三峡船闸年货运量过亿后,交通拥堵成为长江上游货运一大“瓶颈”。上游集装箱货物要想出海,先走铁路到武汉再转水路,成为最佳路线,武汉将再度成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然而,武汉阳逻新港与武汉吴家山铁路中心站距离较远,联运优势一直难以发挥,唯有等连接两地的江北新港铁路建成通车,武汉才能构建起多式联运的大物流网。届时,货物从中西部到武汉,先走“铁水联运”;从武汉到上海,再走“江海直达”,实现畅达四海。

  同样受困于“最后一公里”瓶颈的还有宁波港。得益于内陆“无水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五定班列”开通,宁波港海铁联运货运量大幅攀升。今年一季度,该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达23248标箱,同比增长74%,成为全国货运量排名第二的海铁联运目的地港口。然而,宁波港联通内河的杭甬运河通道,却在宁波成了“卡脖子”段,使得从重庆、宜宾、武汉、九江等内河港口顺流而下的集装箱,走到绍兴后又转道去了上海。

  “要加强多式联运运输能力的衔接与匹配,港口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设施衔接问题,内陆场站要提高配套设施设备的能力和效率。同时,还将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研究扶持政策,鼓励铁路、航运、港口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物流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服务。”在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后,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翁孟勇在综合运输示范工程座谈会上强调,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交通运输体制、运输市场已经具备较好的条件,已进入推进综合运输发展的重要时期,下一步将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加强港口端设施衔接问题,这无疑释放出港口多式联运发展提速的信号。

  新闻观察

  跨越“最后一公里”

  □ 白庆虹

  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作。在多式联运“一体化”的美丽画卷中,各个独立的运输主体组成了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相比,多式联运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几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然而,目前我国多式联运陷入裹足不前的尴尬。港口集疏的运输方式中,公路占比高达84%,铁路集疏港的只有2%,远低于发达国家港口和铁路衔接运输30%的比例。作为物流业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港口的快速发展,曾在一段时间内有力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五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吞吐量从48亿吨增加到79.3亿吨,增长了1.7倍。但各主要港口仍然存在压船压港、周转不畅等现象,物流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究其原因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合理所致。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放大港口物流规模,提高运输效能。

  化解多式联运困境,不能光说不练嘴把式,而应致力于加强多式联运运输能力衔接与匹配,打通港口端“最后一公里”的设施衔接,提高内陆场站配套设施设备的能力和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一次托运、一次计算、一票到底,实现“门到门”服务,并最终保障货畅其流、路得其利,国享其益。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