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喻
如果将中国经济比作人体,商业流通无疑是“血脉”。在12日举行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如何根治中国物流的“血栓”,引来众多专家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效率低、费用高、商业环境混乱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的转型升级。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2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18%。有媒体报道称,这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也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解决物流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商务部研究员、外资部主任马宇认为,顺应市场规律,释放市场活力,是物流摆脱困境的根本办法。
马宇举例说,如果通过行政标准来决定哪些配送车辆可以进城,一方面标准本身可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依然存在,有可能放大寻租空间,导致腐败。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邬跃也指出,在城市发展情况、商业布局、产业结构都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城市物流布局,需要有新的思维。具体来说,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增加新的管理模式。
此前亦有业内人士分析说,物流高流动性、全盘化的特点,要求打破管理模式、管理思维、管理机制上的壁垒,建立协调统一、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贺铿进一步建议说,应当精简管理机构,实行依法管理,还可以采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出台了一批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详细部署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
在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看来,这将为解决流通领域的问题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