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港口建设、航道改善、船舶标准化等硬指标的提升,是重庆航运中心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和长江经济战略的基本硬件配置,那么,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代表的软件优化,才是重庆“长江经济战略”澎湃有力、激越有声的终极“手段”。
作为西部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重庆直辖以来以年均12.3%的GDP增速领跑西部,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0-700万标箱,重庆将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物流港口体系,成为引领西部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旗舰。交通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而水运是发展绿色生态交通的第一选项。重庆水运实力不可小觑:去年,重庆集装箱吞吐量79.55万标箱,超越武汉,直追上海、南京、张家港;在水运货运周转量、平均运距等方面,重庆均居全国内河之首。其中,长江货运周转总量的32%来自重庆。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曾评价,重庆正发展成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其内河航运发展值得借鉴。”经验何在?
看天时,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秭归至重庆段水位抬升,通行能力提升8倍,8000吨级货轮可直达重庆,与武汉相当;看地利,重庆是坐拥长江的西部唯一特大城市。川陕滇黔货物源源不断,外地货源已占重庆货物吞吐量的40%。
区位禀赋固然稀缺,但“上游航运中心”并非唾手可得。
角逐胜出,不仅在于投资硬实力,更在于创新服务的软实力,而技术、人才、服务能力等“软实力”才是真正解码重庆内河航运角逐胜出的快速发展之因。抢占上游七成水运市场
航运“软实力”的发展之魅
如果说港口建设、航道改善、船舶标准化等硬指标的提升,是重庆航运中心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和长江经济战略的基本硬件配置,那么,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代表的软件优化,才是推动重庆航运快速发展,抢占上游七成水运市场的魅力所在。
当今世界,掌握经济命脉的,是金融与信息。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同样如此:装货运货、造船修船,只是航运基本业务,发展得再好,也只是航运货载中心、船舶制造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业,才是掌控和支配世界航运业的核心软实力。
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单靠发展硬件体系远远不够,法制建设、人才培育、服务提升、企业脱困、转型升级等一系列软实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直以来,航运物流企业是先有物流再有资金流,再有信息流,信息的产生是滞后的。现在,传统的运输业,包括运输、仓储、装卸等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将来航运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方向是信息流要先于物流和资金流,形成基于信息流的物流,这正是航运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的航运交易范围窄,交易方式落后,信息传递不畅。特别是我国近海海运和内河航运集约化程度低,民营船主经营居多,大部分船主只拥有三五条船。加之航运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很少有人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和管理。
与此同时,内河航运信息无人发布,船主很难了解市场情况,如货源流向、产业布局、船型需求等。随着重庆航运中心的打造,急需填补这一弱项。
重庆航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航运市场面临着信息化,尤其是电子商务等信息应用,带来了比任何时候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信息应用正带着一种新思维,改变着传统航运市场,也为我们发展智慧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重庆航运交易所专门建立了近两万名内河船员的基础信息库,为船员就业和船舶配员提供服务。
11月6日,重庆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在重庆航运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承担航运人才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三大职能,具体开展航运人才求职招聘、人才培训、船员职业档案备案、航运人才市场信息研究,以及航运领军人才、高级专家和业务骨干专项服务。同时提供航运人才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党团关系挂靠、证书证件代理、人才测评、人才咨询、劳务派遣等服务。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此举为广大航运企业和航运人才搭建一个规范、便捷、高效、诚信的服务平台,不但推进了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还为航运业后继有人作出了贡献。
而我重庆市当前正在加快推进交通电子口岸、三峡旅游订舱平台、集装箱订舱平台、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航运服务网络系统建设,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结算等航运增值服务,努力将重庆航运交易所建设成为服务内河航运发展的航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支撑,加快推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助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
谈到服务提升,重庆航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说,要以重庆航运交易所为载体,落实营业税免征政策,做大重庆航运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挂牌交易、电子竞价交易、电子招投标等方式,为航运企业扩大交易空间、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履约质量,解决目前航运市场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代理环节多、运费拖欠严重的问题;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现有的EDI平台建设成为高度整合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交通运输数据交换平台;争取有关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航运企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和认可,精心谋划航运聚集区建设方案,利用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形成重庆航运总部经济。
信息、政策、服务聚合,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前20强航运企业,已有17家在重庆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110余家航运、物流企业在保税区注册。去年,重庆航运企业包揽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市场份额。湖北宜昌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宜昌航运企业把注册地改成了重庆。
“逐利是企业天性,哪里成本低、环境好,就往哪里走。”该业内人士说,政策和服务如何更优,如何留住本地企业,如何吸引外地企业?重庆航运的探索和魅力,耐人深思,值得借鉴。
内河航运需要“智库”引擎
“软实力”助推长江经济新一轮腾飞
贸易货物量、港口疏通、航运能力与管理、修造船业是航运硬实力;智库则是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者更是前者的决定性力量。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智库是国家(行业)软实力中的硬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行业)的智商,替决策挣尊严、替民众挣信心、替国家挣未来。智库是一个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中,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西方媒体的舆论认为,智库实际上是继新闻、立法、政府后的“第四部门”,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对于重庆而言,要建国际物流大通道、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仅仅拥有足够的“硬实力”还不够,还需要创新服务的“软实力”。如何发挥这种软实力,当好航运事业的“贤内助”,智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起到了决定性力量。
在重庆市航运交易所董事长何升平看来,如果说港口建设、航道改善、船舶标准化等硬指标的提升,是重庆航运中心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和长江经济战略的基本硬件配置,那么,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代表的软件优化,才是重庆“长江经济战略”澎湃有力、激越有声的终极“手段”。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判断。
前些年,中国的航运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天堂”时光,重庆航运相关指标同样是成倍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噩梦般的低谷期。
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找转型的方向,各方聚力,谋求突围之路。
2011年重庆市组织召开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增补了部属在渝的航道、海事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庆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市级水运发展资金从每年2亿元提高到5亿元、通过航交所完成的航运业务免征营业税、集装箱作业费补贴、集装箱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等8条政策措施,促进水运事业快速发展。
2012年拆解老旧船舶430艘,新增标准化运力5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达到580万载重吨,标准化运能占比达65%,船舶绿色性能和安全技术性能明显提高,水运的运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达到2000吨,奉节、渝北、云阳、万州、开县、涪陵6个区县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达3300吨以上。
水运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全市上市水运企业已达3家,10万吨以上运力的企业发展到12家,20万吨以上运力的企业发展到3家(渝北、涪陵、云阳各一家),企业平均运力规模实现翻番,达到2.2万载重吨,综合竞争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装箱、化危品、商品车滚装等专业化运输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运力规模分别达到4.1万标箱、40万载重吨、7810车位,5艘五星级豪华邮轮下水营运, 进一步促进了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重庆市水上运输共完成货运量10174万吨,同比增长11.7%;港口吞吐量 9836万吨,同比增长10.3%。
如今重庆市正在进行“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规划,提出建立重庆-新疆-中亚-欧洲铁路联运新丝绸之路和重庆-昆明-东南亚铁路出海大通道等综合运输物流大通道的构想,将对重庆以及长江航运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上,做大重庆航运中心被升级为国家战略。何升平说,这让重庆迎来了航运发展史上的大机遇期,在这场战略中重庆内河航运将立足于已有成果,为政府提供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决策建议,高擎“航运中心”大旗,引领重庆步入“长江经济”新时代,领跑长江经济新一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