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汽车大港
——上海外高桥检验检疫局加强进口汽车检验监管工作
本报通讯员 黄卫东 王 莹 施 钧
眼前豪车遍地,远处桥吊林立,在上海外高桥六期港区——国内现代化的汽车滚装码头,繁忙而有序的作业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汽车进口大港的勃勃生机。
据统计,我国2011年进口汽车突破1百万辆,外高桥口岸汽车进口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几乎涵盖欧美日各大知名品牌,成了全国进口汽车贸易的“晴雨表”之一。
日均近千辆的检验出证量,进口汽车检验“无损、快速”的高要求……上海外高桥检验检疫局以“十二字方针”为指导,紧抓重点,主攻难点,力推亮点,创新监管模式,强化检验能力,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提升口岸综合实力、服务汽车贸易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成绩单”。
进口汽车大部分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豪车,但是进口车商往往“重报关”而“轻检验”。为扭转这一局面,外高桥局以抓质量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科学的风险管理为手段,深入分析各类质量问题背后的系统性风险,尤其关注首次进口车型、改装车等高风险情况,注意借助专业检测中心和行业内技术专家等外力,在处置进口汽车质量问题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多次与国外大品牌进行技术较量的过程中,赢得了重视与尊重,逐步树立起检验检疫执法权威。同时,该局积极探索建立不合格车辆的退运机制,确保问题车辆处置到位。
2012年2月,该局检验员在检验中发现1辆某品牌轻型客车变速箱漏油。经过分析和检查发现,该车发动机一处支撑点居然没有拧上螺丝,造成发动机和变速箱下沉撞击底盘护板后漏油。发动机支撑点的装配是汽车总装生产线上一个关键控制点,并有二次定点检查,出现螺丝未拧的情况难以想象。检验员通过查看该车的生产记录发现,这批车在生产过程中曾经出现螺丝断裂的情况,厂家对不合格螺丝全部进行了更换,在更换过程中因技术工人责任心不强和工作差错,出现了螺丝未拧就出厂的情况。问题查清后,厂家随即对自身质保工作进行反思,改进了生产线工艺流程,将1人装配工作改进为3人分工装配、第4人复查的模式。
当月,该局再次检出1辆变速箱漏油的某品牌轿车。该局会同进口商拆解变速箱后发现,由于变速箱内掉进了1颗螺丝,变速齿轮工作时挤破了变速箱壳体,导致漏油。变速箱内掉进异物是变速箱制造和装配的大忌,厂家在变速箱制造和装配过程中有多种措施防范,如制造过程中加装防尘盖、装配中使用定量螺丝、空载试运行等手段。对此,该局立即督促进口商退运此车,并要求生产厂家改进工作,保证产品安全。
与此同时,检验量也在迅速增长,2009年8万余辆,2010年增至20余万辆,到2011年达到近28万量。今年,外高桥局作出了“进口汽车检验能力领先计划”,通过深化多方合作,加强了与专业检测中心、行业内先进单位和专家的联系。同时,加强与其他口岸局的业务交流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培训。该局建立了按品牌分类的商品质量档案,开展各类专项抽查,不断提升检验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立了约谈走访机制,使检企之间沟通更顺畅、联系更紧密,推进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进口汽车是敏感商品,对每一件突发质量问题,外高桥局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快速行动,妥善处理,力求执法行为经得起质疑,经得起考验。
外高桥口岸是斯巴鲁华东区进口的唯一口岸。去年12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进口斯巴鲁力狮和傲虎汽车存在安全风险的警示通告。2012年元旦,该局工作人员逐台核实2000余辆可能涉及缺陷的汽车的进口检验和销售流向情况。随后,全面参与监管企业的召回整改工作,并联合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对车辆缺陷和整改效果进行了专项检测。截至目前,此次召回涉及的已销售车辆100%完成整改,库存车辆100%完成整改。
外高桥口岸进口汽车以滚装船为主,每批到港车辆多达二三千辆,这些进口车辆几乎需同一时间检测。之前,进口汽车通关后,均需由专用双层板车运至位于港区外的汽车安检线实施检测,使得客户物流成本提高、安检线工作效率降低、车辆质损风险加大。从2009年开始,在上海检验检疫局统筹部署下,外高桥局推出“零等待”检验检疫新模式。在港区内设立进口汽车安检线,调整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开发检测数据数字化、网络化配套系统,实现进口汽车到港即可检测。
通过模式的创新和服务的完善,进口汽车通关放行时间大大缩短,进口商的运作成本大幅减少,进口车辆质损风险逐步降低。奔驰、宝马、丰田、保时捷、奥迪等各大国际著名车商纷至沓来,纷纷表示要扩大上海口岸进口汽车份额。“汽车大港”的发展实力日益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