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出境游的爆发式增长,使得旅游服务贸易在整个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关于旅游服务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的争论也屡见报端。
3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旅行服务支出为2611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为逆差。
4月17日,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了《2016年我国继续保持最大旅游消费国地位和旅游服务贸易顺差》报告,指出中国出境旅游支出为1098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差额为102亿美元,是顺差。
上述两者的数据和结论为何迥然不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到底是顺差还是逆差?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副教授许峰。
统计视角和口径不同所致
“五一”小长假,国人又上演了一场出境游大戏。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携程旅行网近日发布的《2017“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报告》显示,在“五一”出游大潮中,参加出境游的人数比例占到40%。
出境游的火爆,使得出境消费大幅增长,进而使得旅游服务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于是乎,在为中国出境游大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现出了对逆差的担忧。
对此,许峰表示,总体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数据和结论上的不同,引发“顺逆”之争,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统计视角和口径不一致。外管局数据的得出以整体资金流转作为考察统计对象,不管目的是什么,不论是教育还是工作、投资、旅游,只要是钱进来或出去,就统计在内,只看数额。而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则只专注于旅游服务贸易,对数据进行了剥解和剥离。
他举例道,这就好像国家是一个大厨师,做了一大桌子菜,旅游只是其中两盘菜,外汇局看到的是,一桌子菜没有全吃完,所以说剩菜了,逆差了,而旅游局看到的是,旅游的两盘菜吃完了,没剩下,是顺差。二者其实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总和分的关系。
事实上,数据“打架”的现象,旅游方面并非独一份。在很多行业,都有口径和统计方法不一样,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进而导致的类似问题。“方法不一致导致口径不同。口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虽然都叫顺差或者逆差,但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总量是不同的。外汇局统计数据关注的是,中国旅行支出的增大,包括留学和投资都是大头;旅游局关注的是商务和休闲目的的,短暂的、一年内的旅游支出。应该在既定的范围内解读,不能简单地总体对比。”许峰认为,所谓是顺差还是逆差,不能简单评判,应该根据不同情况下顺逆差产生的原因来剖析背后存在的问题。
“顺逆”之争佐证旅游业蓬勃发展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的争论由来已久。对此,许峰认为,旅游统计数据“打架”的现象,恰恰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为过去旅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有关部门并不关注。现在随着出入境旅游的发展,数据越来越大,其引发了各方关注。“有问题产生,说明存在必要性。旅游统计未来一定会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系统中,在可比口径下进行解读,就会避免谈逆差色变或者误读。”
在许峰看来,数据也是生产力,数据越准确越能科学地反映产业运行状态,对旅游工作的指导性越强。“顺逆”之争,表面上看是面子之争,实际上是旅游发展的主旨之争。到底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旅游,或者旅游格局该如何优化,都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的争执,发现得更精准,最终是为了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如此,国家旅游局近年来将旅游统计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在去年底举行的全国旅游数据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当前,我国正迎来大众旅游新时代,现有旅游统计指标没有反映旅游新发展,统计方法没有广泛采用新技术,统计成果不能满足各方新需求。为此,旅游统计工作要适应旅游工作新特点,逐步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拓展旅游数据采集渠道,创新旅游统计方式方法,搭建旅游统计的组织、研发和数据集成新平台,面向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加强旅游统计成果应用与推广,加速推进全国旅游统计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及时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正确看待目前出入境游发展格局
作为旅游服务贸易的两个方面,出境游和入境游的发展共同影响着旅游服务贸易的格局,因此,也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两大抓手。
许峰表示,国家旅游局“十三五”规划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正确,中国的旅游总体上正在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转化。因此,下一步,在吸引入境客源方面,应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比如迎接冬奥会,提升冰雪旅游产品的质量,以往只是东北在做,现在张家口、北京,甚至整个北方都在发展高质量的冰雪旅游,使其进一步升华。再比如一些高端的徒步、乡村度假游,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呼应了我国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这样才能激发海外游客的重复性、拓展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使得我国入境游规模继续扩大。
同时,从出境游来看,中国企业应当跟随中国游客的步伐,在世界各地谋篇布局,投资运营,酒店、交通连锁等延伸到中国游客所到之处,从而保证最大块的消费回流到国内。这样一来,不管短暂的、表面的顺逆差数据如何,最终受益的还是中国的游客、旅游企业和整个旅游经济。“实际上,顺差和逆差只是一种走向。现在很多国内旅游企业已经顺着‘一带一路’倡议做跨国和国际化经营,这使得很多国人出境消费时候,住的是如家酒店,收入还是回来的。某个时间点上的顺差或者逆差,反映的是经济的走向。根本不必谈逆差色变,应该从总体上看旅游经济的活跃度,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的竞争力,这才是关键。”许峰表示。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国家层面旅游部门的积极作为外,各地方也为提振入境游作了很多努力。许峰举例说,比如成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最近丹麦首相访华也将成都作为其中一站。而除了北、上、广、深这些传统的入境游口岸外,现在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也日益成为入境游的门户城市,这就说明我国旅游产品的供给正从原来的单一结构向多元转变,旅游产品的升级真正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