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各国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跨国贸易更是日趋频繁活跃。随着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中国在与各个国家的合作中也绕开了WTO多边协议的困难,为积极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自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4月7日,我国和新西兰首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书,这迈出的一小步,着实是我国经济进行积极转型的一大步。本文主要是通过围绕中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大前提下,对中新双方贸易互补性展开静态和动态研究,希望可以从中窥探出中新经贸合作的巨大发展前景,使得两国可以在趋利避害的大时代方向下深化合作。
谈及中国与新西兰双方经济合作中广泛存在的互补性贸易,就不得不提及所谓的自由贸易区(FTA),这种旨在消除两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相互贸易中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不平等的市场准入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公平因素的且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契约精神的协定是极为有助于经济发展中商品、人员、技术、服务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流动的,在进一步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FTA伙伴国的合作意识,使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作抱团姿态,从而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互补性贸易,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出口产品和另一国的进口产品高度吻合的时候,这种贸易互补性就较强,反之亦然。而从近些年的两国贸易商品结构来看,新西兰主要是以出口牛奶、乳酪、黄油等奶制品和羊毛制品,这些商品无一例外,都具有初级性和地域性,也就是说,新西兰主要是凭借先天的且具有唯一性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去进行农产品出口。尽管它属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其工业起步时间晚,第三产业也处于发展态势之中,而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如服装、电子代加工厂、工艺编织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地,依靠自给自足是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源消耗的,所以从新西兰进口也可以适时缓解我国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从而进一步增强双方贸易的互补性粘度,积极推动两方的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中新双方贸易互补性是一个动态的体现过程,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两国间的产业结构性差异。这种产业结构性差异是具有区域性的,是中国和新西兰两国基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做出的最趋利避害的抉择。中国素来有工业制造大国的称号,而新西兰也是享誉世界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这种具有个性色彩的标签使得两国在进行进出口贸易之际,会潜意识地从自身优势条件出发进行考量,力求在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中,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有目的性地调整,达到有效缓解本国“产品过剩”和“产品生产不足”局面的目的,这种“产品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样也折射出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除了经济领域的双赢局面的不断打开,中新两国在2008年FTA签订之后也让潜藏着的贸易效应逐渐显现。
首先,就贸易创造效应来看,新西兰人口基数小,市场潜力有限,这种有容性也让中国对新西兰出口规模发展受到了一定约束,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较为紧缺,所以新西兰出口规模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这种两国贸易容量的显著差异最终也会导致中新两国互补性贸易处于不平衡的局面。贸易逆差也会打破中新互补性贸易的动态平衡,也让FTA变成一纸空谈。而中新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通会大大仿照国际贸易过程中创造性模型,使得中国一些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逐渐被另一国的物美价廉的同类产品所替代,这种所谓的贸易创造效应会令中国在随后的经贸往来中逐渐扩大从新西兰进口,而这种依赖性逐渐增强也会让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中国对新农产品进口的扩大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并不能是盲目的进口,应该在基于国内需求和本国产品的生产情况作出合理扩大。
其次,就贸易转移效应来看,因为FTA的合作关系,使得中国可以任意将一些生产成本较高的且无法自主完成生产的,需要其他国家代为生产的商品嫁接到新西兰,从而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让经济效益实现最优化。而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得到稳定保证的同时,也有助于和新西兰开发潜在的良好经济合作资源。这种贸易转移效应可以让中国将一些农、林、牧产业进行一定规模的转移,从而有效缓解我国产业密集的现状,为我国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争取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新西兰具有发达国家的显著优势,这种优势之处还在于科学技术的先进,而这正是我国产业发展要求创新的内涵所在,这种贸易创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的还有经验的互补性学习。
最后,就贸易扩大效益来看,因为签署FTA之后带来的关税的降低、资本和信息的流畅等显著优势,中国和新西兰的贸易合作并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进口和纺织、电子制造业等的出口,这无疑会陷入画地为牢的不利地位之中,从而让两国贸易在不断固化和僵化中停滞不前。优势产品的积极打造也是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所在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这种广泛存在于中新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也体现在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不平衡性和竞争性。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相互糅合于其中,使得这种互补性贸易同时也具有生长性。这种中新贸易的互补性也让人们可以看出在FTA框架下潜在的巨大发展前景,在合理的发展状态之中,势必会积极地营造出一种新型和谐的双边经贸的氛围而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中新双方不懈的努力和合作,同时也离不开两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