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贸易摩擦进入又一轮高发期,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起案件。展望明年,形势依然难言乐观,甚至可能比今年更加严峻。在29日的中国贸促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超透露,2017年,贸促会将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商事法律服务平台,为经贸摩擦应对工作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抓个案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落实。
贸易摩擦升级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截至12月21日)共2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7起,平均每3天一起案件。涉案金额总计139.8亿美元,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同比上升达34.5%和71.5%。世贸组织(WTO)的统计也显示,我国已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近期,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调查针对中国。
“贸促会承接组织应对案件24起,涉案金额近50亿美元,案件数和涉案金额分别占总数的20%和36%。组织应对案件的国别和地区涉及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1个国家(地区);行业涉及钢铁、化工、机电、农产品等多行业;类型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壁垒、关税壁垒等主要类型。”刘超指出,特别是今年我国钢铁产品面临了全球围剿的不利局面,贸促会承担了我国钢铁贸易摩擦应对的半壁江山,组织应对钢贸摩擦案件14起,涉案金额约31亿美元。
明年形势仍不乐观
在本周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媒体吹风会上,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坦言,2017年,我国贸易摩擦形势可能比今年更加严峻。
“经过对经贸摩擦应对工作的梳理,贸促会发现,如果有强有力的预警或沟通协调工作,很多摩擦和纠纷可以避免。”刘超称,在现有的法律供给市场上,尚未提供具有公共服务色彩的法律服务,而行业、企业对此需求却非常大。为此,贸促会将在明年建设全球商事法律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的高效、专业、法律服务,涉及摩擦应对、知识产权、金融、投资、劳工、税务等多种法律咨询和服务。
在经贸摩擦预警体系的建设上,贸促会今年已如期完成在全国设立100家预警机构的目标,涵盖了绝大部分省市,并深入至涉及贸易摩擦较多的如苏州、常州等地市,覆盖如钢铁、重型机械、特种纸、陶瓷等几十个贸易摩擦多发行业,全年发布预警信息3224条次。
抓个案促“第15条”落实
12月12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对华反倾销中采用“替代国”价格而非受调查的中国产业价格计算倾销幅度的做法,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后,即自2016年12月11日起,必须终止。作为世贸组织的一项法律规定,如期终止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是国际条约义务,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点是明确和不容置疑的。
“依照第15条的规定,毫无疑问,‘替代国’做法必须终止。”刘超告诉记者,贸促会的委员单位已达成共识,12月11日之后,任何一个WTO成员方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的每一件个案中,代理律师都会辅导企业将调查机构发放的《反倾销调查问卷》填答完整,即将问卷中成本调查部分如实填出(注:由于此前“替代国”做法的采用,企业并不填写问卷的此部分)。同时,贸促会也将督促各国调查机关采信中国成本的数据,并以此计算最终的倾销幅度。如果外国调查机关一意孤行,贸促会一方面请政府将个案诉诸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另一方面,也将联合各国工商组织、对口工商机构,加大沟通协商的力度,从业界合作和双赢的角度,敦促尚未终止“替代国”做法的WTO成员国政府立即停止该做法。
“我们将配合政府,从个案入手,从实际案件入手,切实维护行业、企业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在个案上失去自己的声音,要通过个案的应对,在实际行动中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刘超说。(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