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起降低14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满足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也体现出我国在外贸发展上的新思路。通过完善税收调节等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有助于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和新优势的培育,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当然,关税降低的传导效应在短期内可能与消费者的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长远看,我们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6月1日起,我国降低了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等14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降幅超过50%。市场各方对此反应积极,认为这一举措满足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也体现出我国在外贸发展上的新思路。
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去年以来,我国居民国内消费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境外消费却在持续升温,这从海外代购热和“日本马桶盖热销”中可见一斑。据统计,2014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降税红包”来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十分必要。
从促进外贸稳增长的视角看,通过完善税收调节等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购买愿望较大的消费品进口,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有助于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和新优势的培育,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事实上,不仅仅是降低关税,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部署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一揽子“组合拳”,鼓励加大进口的政策取向已十分明确。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有200多种商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9个中国品牌进入了世界品牌500强行列,总数位居世界第五。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它有效解决了上亿劳动力的就业,积累了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资本实力,迅速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而言,长期依赖出口拉动而忽略对国内市场的挖掘,是难以维系持续健康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发展动力的切换,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外贸发展的路径,及时调整外贸政策的导向,努力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外贸发展的主动。
有人担心,以降税的方式加大进口,会不会给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损害。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很多制造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基本上不再需要进行关税保护。相反,降低关税反而让国内外商品可以在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即便有部分产品确实因缺乏竞争力而遭遇危机,从行业发展来看也未必是坏事,家电、手机等行业从弱变强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们强调加大进口,并不意味对出口的不重视。中国出口面临着国内生产格局转型与国外消费需求波动的双重困境,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从近年来出口商品的结构看,诸如高铁、智能手机、无人飞机等转型比较早、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出口势头,这也正是中国外贸未来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然十分重要,唯有其实现了稳增长,才能为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整提供足够的空间。
当然,关税降低的传导效应在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与消费者的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长远看,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作者 洪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