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惨四月”,进出口双双下降,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6.2%、16.1%,拉低进出口总体下降10.9%。金融危机至今,除了2009年4月进出口双双下降外,只有2014年4月由于上一年的套利贸易推高基数导致双降。
而今年以来,先是一季度各月进出口增速大幅波动,主要是出口增速忽上忽下、进口颓势跌跌不休,再是4月份进出口继续双双下降,拉低总体增速,与全年增长目标渐行渐远。那么,到底是谁在持续拖累中国的进出口?
我们注意到,十项进口商品量价齐跌拖累4月进口值降幅近10个百分点。
进口依旧失速的原因相对简单,主要是进口商品量价齐跌的双重拖累。一方面,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低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进口需求减少。今年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原油、成品油等商品进口价格跌幅约40%,煤、大豆进口价格跌幅也在20%上下;到了4月份,上述商品进口价格延续跌势,铁矿砂下跌46.5%、原油下跌48.2%、成品油下跌36.7%、煤下跌19.8%、大豆下跌25.6%,目前看来这一势头难有明显改善。从进口量上看,4月份的上述商品中,除原油进口量保持仅8.6%的个位数增长外,煤、成品油和大豆进口量继续一季度的下滑走势,降幅为26.4%、2.9%和4.6%,铁矿砂进口量由一季度的增长0.7%转为下降3.8%,使得4月份的进口值总体下降雪上加霜。而同时,未锻轧的铜及铜材、固体废物、钢材、原木及锯材、橡胶等商品进口也都呈现量减价跌的窘势。经测算,上述10项商品进口值下降拉低了4月份我国进口总体降幅9.3个百分点。
对八大市场出口下滑拖累4月出口值降幅达5个百分点。出口连续下降,既有外部环境未有改善的原因,也有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减弱的因素,拖累出口增速缓后又缓。出口看外需,市场没有需求,再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无处立足。今年一季度,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日本、俄罗斯等市场出口下滑,4月份对上述市场出口继续下降8.7%、13.5%、38.6%。而我国对欧盟、东盟、韩国、印度、巴西等市场出口在一季度还表现为增长,但到4月份则转为下降10.2%、6.3%、3.4%、18.3%和2.8%。经测算,对这八个主要市场出口下降拉低4月份出口总体降幅5.2个百分点。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大陆对美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市场出口在一季度增长的情况下,4月份出口继续保持增势,增速分别为3.4%、5.1%、3.1%和13.9%。
还好,出口产品结构出现优化迹象,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良好。外需疲软加之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导致4月份我国附加值较低的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较大,如纺织服装、鞋、塑料制品和箱包等出口值由一季度的增长转为下降,其中纺织服装、鞋出口值降幅达到两位数;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值也下降14.1%。但与此同时,手机、船舶、灯具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出口值分别增长24.2%、39.1%、7%。
就在4月份外贸数据公布后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早在十八大《报告》中,国家就曾提出“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之后,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再次提出“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实施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政策措施”。笔者认为,此次出台的意见,既是之前国务院一系列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延续,又对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详细和可操作性更强的工作方案。而其中的亮点,除了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外,还有通过企业科技原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和运用外汇储备方式创新等一系列创新驱动,推动外贸增长。
不仅如此,今年5月份这短短的20天中,国务院还密集发布了诸如《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批国家层面支持国内产业转型优化、经济提质增效的政策。
中国企业要想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要抓住本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苦练内功,实现破蛹成蝶的蜕变。只有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中国才能真正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