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走务实合作之路,经贸文化双轨并行、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是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这只大鹏的双翼,必将助推中国,牵动世界。“一带一路”的蓝图已绘就,要把战略构想变为现实,选择正确的路线图就十分关键。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走务实合作之路,经贸文化双轨并行、良性互动,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文明复兴共同体,打造立体、开放、联通“四亚三洲”的现代丝绸之路,再创中华文明的开放盛世。
历史启示: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
丝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它的繁荣、阻绝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当前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鉴古知今,古代丝路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丝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一般把丝绸之路分为四条: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和草原丝路,其中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最为重要。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其实质是服务于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大通道,是当时的世界性贸易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通道。
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农作物。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品或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可能有持续长距离运输的动力。宋朝的商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所以经济科技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蒙古帝国道路虽然最畅通,但民间商贸不发达,并未增强国力而维持太久。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等政治目的,没有活跃民间经贸,造成国力衰退而昙花一现;与属国的朝贡贸易因违背正常经济法则,成为政府与百姓的沉重负担,也因此衰亡。可见,丝路不是哪国推出来的政治之路,没有经贸基础,缺少商品的自由流动,单纯的政治文化交往不可能持久,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丝路兴衰成为中原王朝强弱的寒暑表,有“中国兴则丝路兴”的说法。贸易兴衰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如丝路关闭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600558,股吧),强国也转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丝路也是开放的大道,体现了古代中国广阔的开放胸襟,也是世界开放的催化剂。丝路繁荣都是在中国最开放的汉唐与宋元,如唐朝的两条丝路都很发达,当时开放到能让外国人科举为官,主要大将都是少数民族,全国设驿站1639所,仅广州外国客商就有12万人,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国家或部族达l89个,南亚、中亚与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人数可达数百人。同时,丝路非一国之路,而是国际化道路,沿途各国自愿加入到这一商贸大通道上来,如罗马帝国(大秦)、安息帝国(波斯)、阿拉伯帝国(绿衣大食、黑衣大食等)、伊尔汗国、孔雀王朝(印度)等从各端与丝路相连,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式的交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