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GDP达到63.6万元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7.4%。虽然增速连下台阶,但GDP增量却是呈上升趋势。而且若以“台阶论”来评价中国经济,那在看到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发展质量的上台阶,尤其在贸易投资方面。
首先,贸易结构在优化。一般贸易占整体的比重持续上升,2014年达到53.8%,而加工贸易仅为32.7%,且呈不断下滑趋势,这有利于扭转我国贸易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局面。同时,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和3.9个百分点,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占到近60%,其加工贸易额更是占到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0%以上,因此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总体比重的下降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贸易结构。
其次,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额占到中国外贸总值的20.2%,较2013年提高0.8%,且8.4%的增速也远高于整体2.3%的增速。未来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角色不容置疑,增加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额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更有利于缓解自身在贸易转型期的阵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涉外投资实现了均衡增长。201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虽然并没有如先前预期的那样超过吸收外资额,最终以160多亿美元的差距收尾,但从增长的趋势看,这是必然的结果。同时在吸收外资方面,服务业占比继2011年首超制造业后,在2014年更是达到了55.4%。这些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信息通信、金融保险等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实现了更具包容性的均衡增长,这将有利于中国在这个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相互交融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利益。而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也在政策制定、法律规范、市场监督等方面作用明显,进一步推动着涉外投资的均衡发展。
一方面,中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步伐在加快,目前正在积极酝酿的《外国投资法》,将着力推行“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的外资准入管理制度,并更加重视事中事后监管,以此来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外商投资。
另一方面,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开了新的通道。通过这个切入点将不仅为中国的设备制造、金融、工程管理、运输、能源等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更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造了条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实习研究员陈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