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千亿美元已成定局。对此,很多人都会感到惊讶—泱泱华夏、文明古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怎么搞起旅游来反倒出现了逆差?
实际上早在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就已经出现逆差。关键是仅过去五年,逆差规模就从20亿美元飙升至千亿美元,增长近50倍,确实有点超乎想象。逆差是如何形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和境外消费高速增长,而入境游客人数和消费水平则在波动下行。这一增一减、此消彼长自然就形成了旅游贸易的“剪刀差”。
中国现在每年出境游人数大约是1亿人次,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开眼看世界热情的持续高涨、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注定了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将长期处于“上升通道”。而初次出境游占比较高的现实、境内外商品价格差以及境外旅游目的地优质多样的消费选择,都“助燃”着我国旅游者的消费欲。所以,我们的出境游常常是游一路购一路,归来时必须要满载而归。这既是我国游客的习惯性表现,也是中国发展现阶段多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出境游客和境外消费的持续增长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新常态”。即使如今逐渐认同“体验式”“享受型”旅游的优越性,但在依然很“稀缺”的出境机会面前,让人们完全抵挡琳琅满目、质优价廉商品的诱惑,单纯专注于旅游体验既不符合游客心理,也脱离了中国实际。
至于有人说应当把这种消费行为留在国内则更是传统思维在作怪。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游客,其消费行为就在用钞票行使对旅游产品和商品的“投票权”,消费者的天然权利不会也不可能被行政手段阻拦。想引导境内外游客把旅游目的地选在中国,关键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
首先,中国吸引外国旅游者的核心始终是历史文化,几张王牌还是长城、熊猫、兵马俑……但“老本”已经使用了三十多年,如何仍能保持时代感?如何让“美丽中国”“现代中国”的概念同样具有吸引力?这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其次是提高旅游体验。按照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是做好市场的王道。今年一季度入境团队游客的满意度环比下降幅度较大就是在为此敲响警钟。再次则要提高互联网宣传水平。如今,通过互联网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已成主流,看看韩国旅游发展局网站的详细、便利、人性化,就知道国内有的景区网站有多么的滞后了。最后,则是包括完善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商业要素、签证便利化、退税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系统性变革。
旅游贸易逆差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与其想着如何“扳回一城”,不如用心着手做好自己的事,让中国旅游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