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海宁市国税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创新出口退(免)税模式,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海宁市今年的改革重头戏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7月海宁市出口退税2.57亿元,同比增长94.73%,业界分析这部分得益于“前移后分”的出口退(免)税管理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中,前移指的是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注销),生产企业退(免)税的申报受理,日常备案与证明管理,生产性出口企业人工审核4类事项受理前移至各办税服务大厅,其中前三项为即办事项,人工审核限时5个工作日办结。
后分则意味着取消传统的出口企业分片管户制度,税务干部按事设岗,实现分类管事、分级负责、因事设岗、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管理,变“管户”为“管事”。
最显著的效果是,实施出口退(免)税管理新模式后,纳税人从申报到受理的时效被限定在8个工作日,同时,该局4个办税服务厅依照就近原则,实行“同城通办”,可大幅降低纳税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办税负担。
“2008年以来国务院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原先相比,如今的指标控制比较宽松。这要求进出口部门着重于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评估。”上述海宁市国税局人士指出,打破原先全方面的保姆式管理之后,进出口部门更有精力针对企业进出口风险管理进行评估,针对某些异地报关、包含敏感商品、单价过高的企业进行税收评估,杜绝虚假出口现象。
他指出,按照一人多岗的原则,科室在岗位设置中着重配备更多人力于调查评估岗。对服务大厅等基层部门而言,可以更有效地通过日常出口退(免)税征管更全面详细地了解企业情况,实现信息的完善和管理的改进。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王朝才告诉记者:“资金周转可谓是企业的生存之水,退税进度的加快也使得企业可以尽可能地利用资金时间价值,有效利用资金进行日常生产及投资之用。”
上述海宁市国税局人士说,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全国的经济大背景息息相关。
自2014年1月1日起,海宁市成为浙江嘉兴首批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
海宁市国税局继而开始探索创新办法。
根据统计数据,海宁市共有出口企业1848户,涵盖皮革、经编、家纺等特色产业,外贸依存度超过60%,且出口依存度超过45%。今年上半年,该市出口退(免)税20.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1%,其中退税13.65亿元,出口退税增幅比外贸出口额同期增幅高了8个百分点。
此次海宁市出口退(免)税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征退衔接紧密、退税程序简化、权力相互制衡、退税安全高效的新机制,可解决“就单审单”、“征退脱节”等问题。(编辑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