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集中于三大市场: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其中亚太市场在中国需求的拉动下增长最快。亚太市场购买量巨大,但市场发育不够成熟。这首先表现在定价话语权的缺失,与石油市场类似,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地区)的购买价格只能参考国际油价特别是布伦特价格来确定,同时仍存在东亚溢价。其次,亚太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北美与欧洲市场。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亚太地区尚未形成一个交易中心,各国均以国际油价为基准价格,自行与天然气生产国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没有交易中心,也就无法形成定价权。
有鉴于此,在10月底于新加坡举办的国际能源周上,国际能源署-东盟天然气对话讨论了建设亚州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设想。事实上,这一设想在2013年即已提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15年亚州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市场,同时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届时亚洲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7900亿立方米。
亚太地区与北美和欧洲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液化天然气需求更高,而管道天然气的消费比例要低于后者。这与地理因素有关系,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进口气源包括西亚地区、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等,因此更需要一个基于自身供给需求的天然气交易价格。
在亚太尤其是太平洋西岸地区会否形成一个天然气交易中心目前仍是个未知数。尽管亚太地区天然气购买量巨大,但区域内主要国家近年来围绕海洋和领土争端相互竞争,破坏了合作的气氛与前景。但从经济角度看,各国进行合作仍然是最优选择。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最佳的合作方式是金融,即各方共同建设期货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的金融交易中心与实物交割中心可以在地理上分离。金融交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价格发现,也就是定价权。这一点可以向纽约和伦敦的期货市场学习,吸引各种参与者进入市场,包括实际买家和金融机构投资者。只有各类机构广泛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测取向,价格信号的发现才更完整。
从软硬件条件看,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都有条件成为这一交易中心。新加坡已具备比较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条件,地理上与西亚、澳大利亚这两个重要出口地区和东亚需求中心的距离差不多。
香港背靠中国大陆,尤其是珠三角这一需求中心,本身也有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和众多金融人才。上海享有建设自贸区的政策支持,同时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巨大需求作为支撑,此外上海的港口和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都可为交易中心提供足够的支持。
未来的亚太天然气交易中心能否形成,哪个城市最有可能成为这一交易中心,目前还不可能有结论。但合作无疑是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的最优选择。这一交易中心及其价格预测功能,将为亚太地区以及中国本身的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前景预测。有了稳定的市场预期,生产商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因此,中国在积极拓展天然气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相较于基于石油价格的长期购货协议,交易中心形成的以天然气市场供需为基础的价格发现,将为中国节省巨大的进口费用支出。
(作者刘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