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出口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后,今年我国汽车“走出去”没能延续高歌猛进的势头,而是表现出上行乏力。从5月以来,国内汽车出口连续四个月遭遇“四连阴”。
■ 涨跌互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出口数据,8月国内汽车出口7.06万辆,比7月下降11.63%,比上年同期下降26%,其中乘用车出口4.14万辆,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17.86%和34.07%。
今年1~8月,汽车出口63.8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45%,降幅比前7个月扩大了3.3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出口 38.6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46%,跌幅略高于商用车。而在乘用车各细分品类中,前八个月仅轿车出现同比下滑,降幅为10.22%,其他品类均呈增长态势,基数较低的MPV增幅达到69.79%。另据海关统计数据,1~7月,全国汽车商品累计出口金额442.60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幅较前6月略有增长。据业内人士介绍,前七个月出口金额有所上涨更多得益于客车的放量增长,而非乘用车。
不过在出口市场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也不乏亮点。在出口传统大户奇瑞和长城下滑的同时,则是出口后发企业吉利、上汽、比亚迪的迅猛增长。吉利凭借EC7的一枝独秀,以出口72175辆、增幅24.46%的成绩位居前八个月乘用车出口榜亚军,进一步拉近了与奇瑞的差距。作为出口季军的上汽,旗下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上汽乘用车三个品牌在出口市场可谓全面开花。特别是随着上汽在英国、埃及的工厂陆续投产,加上明年投产的泰国工厂,出口总量偏低的荣威和MG已显示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起步较晚的比亚迪,前八个月出口量仅为14078辆,尚未进入出口量十强之列,但108.75%的同比增幅却使其成为增速最猛的出口车企。
就出口目的国来看,去年我国单一出口量最大的是阿尔及利亚,其次是南美、中东等国家,销往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依然少之又少,今年依旧如此。由于主要出口目的国多为政局相对不稳或政策变化频繁的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受此影响我国汽车出口量波动较大,像2011年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巴西,去年受当地政策影响出口量大幅下滑,今年销量虽有一定回暖,但总量仍然不高。
■ 差距犹存
回顾这些年,我国鼓励汽车企业“走出去”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所说,去年,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在内的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金额达700多亿元人民币,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13.3倍,年均增速在30.9%,比全国外贸出口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整车出口,如果说2002年还只是零星出口,十年后就已达到百万辆级的规模。反观德、日、韩等汽车制造强国,从出口起步到突破100万辆,所用时间都在十五到二十年左右。
在自主车企“走出去”取得一定成绩的背后,却是出口规模和质量尚待提升的现实。据支陆逊介绍,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已稳居全球第一,但出口量仅占产销量的5%,远低于德国的70%、韩国的60%和日本的50%。
另外,我国汽车出口平均价格严重偏低,出口金额仅占全球汽车贸易总量的1%。去年我国汽车出口平均价格是1.3万美元/辆,相当于韩国汽车出口价格的60%、日本汽车出口价的40%。例如,去年我国出口轿车的平均单价为7000美元/辆,仅为进入我国市场的进口车价格的1/4。不仅如此,由于国内车企在海外市场内斗严重,严重扰乱了出口市场秩序,某自主品牌同款车型国外售价竟然比国内便宜3万元,更拉低了我国汽车出口的平均价格。
奇瑞负责出口业务的人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奇瑞“走出去”面临的竞争都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只要在一个国家稍微站稳脚跟,没几个月就会发现一堆“中国制造”的新面孔。前几年国内车企扎堆出口导致的恶性竞争,不仅拉低了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还令出口价格提升难上加难。
■ 偶然与必然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陷入低潮并非偶然,甚至并非坏事。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上半年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购买力下降,给我国汽车出口蒙上阴影。而外需疲软直接造成贸易壁垒的增多,如在巴西、厄瓜多尔、乌克兰等提高关税的国家,我国汽车出口均遭到重创。相比之下,我国汽车进入汽车发达国家的路更加艰难。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排放、安全等标准门槛,将我国汽车挡在门外。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得不提。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去年12月底的6.28元降至今年9月底的6.12元,我国企业出口利润因此损失1.5个百分点。
在支陆逊看来,我国出口车企面临的内部问题远比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他说:“我国汽车出口面临散、乱、层次低等问题,汽车出口主体太多、太滥,品牌、售后网络、创新能力全方位缺失,出口秩序不规范,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依靠拼价格、低成本扩张,而忽视了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这些都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可见,我国汽车出口今日的遭遇,偶然中存在必然。
稍感庆幸的是,在出口领域吉利、上汽等车企之所以表现出后发制人的增长势头,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经验教训,在“走出去”时更加注重本地化生产、配套商同步“走出去”以及销售服务网络和品牌建设等,这也给自主车企指出了一条“走出去”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