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驻柏林记者文史哲报道 中国与欧盟因光伏产品产生诸多贸易争端。日前,本报记者就中欧贸易争端问题对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进行了专访。
欧盟决议不合德国利益
《参考消息》: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欧盟国家都反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如果中欧贸易战升级,对德国和欧盟各有什么后果?
施罗德:德国是中国在欧盟范围内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出口产业需要中国市场,太阳能行业同样如此。中国太阳能产业所需的许多半成品及机械设备等都来自德国,而德国深加工产业也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廉价产品中受益,所以说欧盟的决议不符合德国出口经济的利益。
对于德国的太阳能经济,我不得不说,它没能及时做好准备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就跟当年没有经受住市场竞争的德国纺织业一样。只有那些及时专业化、国际化了的企业才有能力生存下来。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能提高德国太阳能行业的竞争力,德国企业必须自力更生。
《参考消息》:此次中欧光伏争端会否伤及德国正在推行的“能源转型”?
施罗德:不,我认为没有直接的影响。更准确地说,德国的问题是“能源转型”会过分推高能源价格,尤其是可能给我们的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带来一个竞争劣势。
中国不再是欧洲“加工厂”
《参考消息》:德国政府虽然表明反对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但您认为德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以令欧盟收回决议?
施罗德:我同意德国政府现在的立场,即应以谈判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但我认为德国政府必须向欧盟施加更大压力,促使其转变态度。双方都以不断加征关税的方式行事是毫无意义的,现在必须互相对话。
《参考消息》:如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访德之旅所示,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具有极大潜力,但是,如今中国正加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中德两国或将成为竞争对手,您是否认为中德两国之间也可能爆发贸易战,还是我们可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施罗德:中国早就不再是所谓欧洲“延伸的加工厂”。中国经济在技术上已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这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的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产品变得更贵,另一方面德中两国企业也会找到新的合作机会。在出口经济上,德国已是老马识途:谁想在世界市场上做常胜将军,就必须永远都比对手强那么一点点。至于对手是来自美国、中国或是欧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大家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正因如此,在我的总理任期内,我极力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为它能为实现公平竞争提供正确的框架。
贸易保护主义无济于事
《参考消息》:在近几年世界性金融及债务危机中,许多欧盟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因而需要中国作为其出口市场,但这些国家同时又希望保护本国经济免受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竞争,怎样才能走出这一两难困境?
施罗德: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应该明白,贸易保护主义无济于提升本国企业竞争力,这需要通过本国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十年前,德国的经济也曾陷入困境,但我们也由此收获了走出困境的经验:企业国际化了、工资水平适度提升,我们还推出了“2010议程”改革了社会体制并降了税。十年前,我们被称作“欧洲病夫”,但如今我们却成了增长引擎。欧洲其他国家现在也该采取类似行动。
《参考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上周访问德国,由美国倡导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将于今年7月展开谈判。您认为这两大伙伴协定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全球贸易及投资格局?中国及其他金砖国家应如何应对?
施罗德: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谈判即将开始,并肯定会持续多年。谈判将主要涉及改善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壁垒和保护知识产权。谈判一定会非常艰苦,各方何时及能否达成有效妥协还是未知数。但从原则上讲,如果我们能因此拥有更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体系,那就是值得欢迎的。融入世界贸易对每个国家都有益,制裁或惩罚性关税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