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制造的围剿可谓此起彼伏。欧盟自5月9日爆出内部已同意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平均征收47%惩罚性进口关税后,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还将在5月15日的例会争取启动对华为、中兴的调查。这是欧洲步美国后尘对中国两大相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起的贸易保护战,更被中国的民间智库认为欧洲在引发中欧之间的“产业世纪仇恨”。
估计,这事还将难以避免。2012年5月,欧盟曾告知各成员国,已经收集到了确凿证据,证明中国电信[-0.97%]设备企业华为和中兴通讯[2.33% 资金 研报]从中国政府补贴中获益,从而以低价方式向欧洲市场“倾销”商品,并宣称将对这两家公司展开调查。今年1月31日,欧盟贸易专员卡尔·德古赫特提出要求,华为和中兴须将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上调29%,欧洲设备供应商应该获得中国电信市场30%的份额。作为交换,欧盟会放弃对中国公司接受补贴一事的调查。
实际上,此番电信业贸易纠纷,并没有如光伏行业般有实体企业的投诉。欧洲的本土电信设备企业爱立信、诺西和阿朗都担心启动对中国同行的调查,可能会引发恶性循环,致使其失掉在中国的大额订单。
但如此事件背后意味着中欧贸易关系将日趋复杂化。欧洲政客开始热衷搅局中欧贸易,转嫁欧债危机引发的社会管理责任压力,民意的可动员性,很可能迅速恶化中欧贸易关系。
如此贸易保护背后,争的是庞大的利益。如同新能源革命一般,全球电信业已经迎来火热的4G网络建设时期。中国对美国光伏和电信市场一直参与不大,美国面对自身庞大的光伏和电信投资需求,自然不愿与他人分一杯羹,而对于高端电信设备,中国同行尚有差距,致使美国管理当局有恃无恐。中欧在这两类产业的贸易则相互交错,中国光伏占据了一半多的欧洲市场,而多晶硅技术和供给由欧洲控制;华为在欧洲已参与了超过半数即将建设的4G网络建设工作,诺西、阿朗、爱立信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均大于华为、中兴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
不过,由于中国在这些产业链中主要集聚于低附加值的领域,中国制造容易转移和替换,以填补西方销售企业的成品供给来源,这正是西方肆无忌惮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战的深层次产业基础。
那么,中国该如何破解西方贸易围剿呢?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