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会见沙特国王阿卜杜拉。
2009年潘江江(音)从浙江大学毕业时,读环境工程专业的他决定下一步自然是读研。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选择去的地方是图沃,那是位于红海之滨的一个沙特阿拉伯小镇。新建成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就坐落于此,这所资金充裕的大学为像他这样的外国学生免除了学费,并从世界各地招募了知名的工科教授。
潘毫不迟疑地接受了邀约,但从未想过待很长时间。因为文化上格格不入,而且在外想家。不过,研究生读完15个月之后,潘仍待在利雅得,成为一家专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智库的两名中国雇员之一。
他甚至考虑把谈了近两年的女朋友接过去,女朋友现在北京工作。“今后,我想为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工作,我可以充当沙特战略参谋。”潘说。
由于潘拥有在沙特的经历,所以他可能会有这个机会。近年来,中国与沙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激增。2002年,这个波斯湾君主制国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而中国作为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廉价制造品和源源不断的技术人员回报沙特。
由于双边关系的增长,像潘这样的工程师,现在在国内工作几乎肯定会大有前途。但是,中国民众和企业在向西关注中东和中亚,寻求工作、新市场和自然资源之际,中国一些知名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未能跟上。他们说,这种状况现在必须改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王辑思去年10月撰文称:“现在,美国向东转,欧洲、印度和俄罗斯也在东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有"西进"战略计划。”
目前,美国正逐渐结束阿富汗战事,奥巴马总统呼吁“转向亚洲”,即把美国的关注焦点移向太平洋(601099,股吧)。在此背景下,王教授的战略可以说是意在填补美国在中亚和中东留下的空缺,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当地主导力量。
今年1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一篇文章,比较了上述提议与毛泽东战争策略的关系:“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作者孙云(音)写道:"西进"战略的潜在理念"退-追",仍暗含美中关系零和博弈的看法。随着美国转离该地区,深度介入亚太,此时需要认真考虑中国"西进"的影响,并为此做好准备。”
但是,王教授反驳这种观点。他接受电话采访表示,相反,由于自己内部需要,中国必须对其西部国家“采取一种积极态度”。
他说:“回顾中国的历史,历代王朝的首都大多是在中原,不是在沿海。所以,"西进"首先是调整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美国是两洋国家,而中国是一洋国家,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利用我们西部边陲的陆上纽带呢?”
过去10年,此类陆上纽带迅速发展。据官方统计数字,2003年以来,中国与南亚和西亚的贸易增加了近30倍,而总贸易增加了仅7倍。2006年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比总贸易额增长快50%。
王教授和其他专家都认为,如果中国西进碰上美国的利益,关系更有可能是互补而非矛盾。王在北京大学的同事吴冰冰(音)认为,从历史上看,两国利用中东政策弥合分歧。
他举例说,2001年两国发生撞机事件后,通过联合反恐修补关系。吴认为,中美在该地区不是竞争,中国拥有管理低工资经济的经验,这可能对美国无能为力的国家提供帮助。“中东经济与美国的高技术、创新型经济不同,它更像中国经济。从应对大规模失业和推动大型经济发展角度讲,它需要中国经验。”
王和吴两位学者均认为,中美密切接触将推动稳定而非竞争。两国接触最密的地方当属阿富汗,美国政府官员协助喀布尔与中国公司就重大发展项目进行谈判。
菲利普·瓦斯克斯就属于那些美国人中的一员。他是一名专攻石油和天然气协议的律师,作为美国国际开发署和五角大楼的承包商,为阿富汗政府提供建议。他和其他律师协助阿富汗矿产部拟定法规条例,鼓励外国投资能源领域。阿富汗最大的石油合同于2011年被中国石油(601857,股吧)集团拿下。
一些美国人,特别是企业界,不满中国公司利用北约的钱和军人换来的安全。他们说,中国学者称赞的稳定,无非就是中国自己免费搭车。
但瓦斯克斯认为,他本人和其他律师以及他们一起共事的官员,都不反对中国公司进入。他们得到的印象是,这些中国人是生意人,在商言商,不是推进国家战略的国有企业。
他们的描述证实了研究中国与其西部邻国事务的观察家的看法。伦敦皇家三军研究所研究员拉菲罗·潘图奇认为,王教授的提议只是呼吁制定能更好反映中国总体需要的外交政策。
埃克森石油公司前高管亚当·施里尔认为,“西进”只是中国政府愿意让本国公司追逐外国利润和资源的最新例子。他说:“这是中国进入中亚的主要动机,首先是安全问题第一,其次是贸易问题其次,最后是能源问题。”
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之初,中国的安全盘算略微改变。随着西方军队陷入阿富汗泥潭,中国置身于冲突之外,同时继续在经济上进入邻近的中亚国家,包括修建一条通往哈萨克斯坦的油气管道。
中国业已授予阿富汗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地位,并下令对经过阿富汗的一条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条铁路将止于巴基斯坦边界,从而完成丝绸之路的最后一环,最终成就从新疆到波斯湾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沿线国家仍是中国涉足经贸的自然舞台。
“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联系,远比与我们的联系密切。”在乌兹别克斯坦住过的美国学者、政府顾问诺阿·塔克说,“部分原因在于地理位置近,但也是因为中亚产品能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商品非常便宜,很容易买到。”
不管今后政府政策如何,中国公民及其雇主继续独自寻找西进的通道。25岁的宋健(音)来自中部河南省,是如今在海湾国家工作的数千名中国工程师的其中一员。
他帮助公司购买中国电信制造商华为公司制造的设施,据他本人讲,他的客户不仅有当地公司,还有美国公司,甚至有一个美军基地。
由于像华为这样中国公司的扩张,宋说,他的公司属于在沙特阿拉伯最赚钱的电信服务公司。他的生活质量似乎证实了这一点,他一个月收入2000美元,远比国内朋友多,享有公司在达曼租用的别墅。每到周末,他和同事就在那里钓鱼。
“在这里,我们的生活成本每月不到200美元。”宋说,表情显得难以置信,“在中国,房价高得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