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已经从煤炭降价发展到企业降薪的地步。当前,媒体关于山东兖矿集团5月实施减薪计划的声音传出。有业内人士表示,兖矿集团的降薪计划在煤炭行业或许仅是开始。
似乎并非危言耸听,年初以来,来自煤炭行业的利空消息太多了。
一季度全国各地各企业的煤炭售价,几乎无一例外地同比下降,降幅还很大。很多产煤大户的煤炭产量也出现了下降(详见本报4月19日一版《中国煤企,拿什么比拼进口煤》)。从去年就开始呼吁的限产保价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一方面国内生产的煤炭消化不了、价格仍跌跌不休,另一方面进口煤来势凶猛,价廉但质量良莠不齐。煤炭企业对此很不满。一些企业提出,提高煤炭进口门槛、开征煤炭进口关税,希望赢得喘息的机会。
对于进口煤,国内市场一直是欢迎的。2008年,我国取消煤炭进口关税之后,进口煤量持续增长。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多进口一些煤,使国内的煤炭资源细水长流,无可厚非。但一些劣质煤也混进国内,增加了我国的环境治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煤炭进口,减小劣质煤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当是应有之举。
但是,煤炭企业寄希望于开征煤炭进口关税,视其为救命稻草,似乎并不靠谱。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不可再生,采一点就少一点。煤炭行业属高危行业,与很多国家相比,国内的开采条件更复杂、成本更高,能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进口煤,减少国内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扰动及安全压力,何尝不是件好事?
另外,我国每年有30多亿吨的煤炭产量,进口煤量约占其1/10,想用限制进口煤的方式来撬动整个国内煤炭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况,开征煤炭进口关税涉及双边贸易,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当慎之又慎。
因此,把开征煤炭进口关税视为救命稻草,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并不明智。
煤炭市场预计将持续下行,煤炭企业的处境或更加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倒逼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无论是产业延伸还是产业升级,都有可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铁还需自身硬,立足自身,苦练内功,才能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