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酝酿多年的上海自由贸易园区有望加速启动。
1月22日,上海市政府网站发布《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称《规划》)。在谈及四大主题功能区之一的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的主要任务时,《规划》提出,上海将完善保税区和口岸监管模式,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促进“三港”“三区”和祝桥镇等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主任庄峻昨日对早报记者称,上海市在自由贸易园区方面的动作很早,目前正在加快推动。
上海证券报昨日报道称,目前上海有关部门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在浦东率先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境内关外特殊监管区,并已就此形成了三年行动计划。
“三区内部制度不统一”
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具体指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2005年之后,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都曾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准备向香港看齐。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早在2010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联合在上海调研,主要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实地情况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步伐,寻求体制、税制上的突破。
关于此次联合调研的缘起,《中国经济周刊》称,2009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一份题为《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文章,报给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才促成了2010年11月的这次调研。
2011年4月,“上海综合保税区2011年企业大会”召开,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的杨雄曾明确:“上海综合保税区要深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同年11月10日,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出席上海第十一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时曾提及,在浦东建立中国首个自由贸易园区的报告,已经提交给相关方面。李泊溪当时指出,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不过,时至今日仍未有明确下文。庄峻认为,目前,上海市要想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应该在环境政策、法规建设、进出关检验方面都要做工作,这些基础工作现在还没完成。
“而三区之间,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上海综合保税区,但是内部制度还不统一,并且各区分别报关,而不是一个海关来监管,这些都是问题。”庄峻说。
在庄峻看来,虽然上海市已经建立了上海综合保税区(上海综保区),但在外汇管理、货物进出港监管、转口贸易等方面,还有较多限制,只能算得上是自由贸易园区的雏形。
官网资料显示,上海综保区融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三区联动”。
其中,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保税仓储、期货保税交割等多层次业务。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发展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保税展示、仓储分拨等服务贸易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
“需国家层面推动”
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是上海综保区一直努力的目标。今年1月初,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曾对媒体称,上海综保区要“真正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应用好保税区的海关、检验检疫和外汇政策,做到对区内企业实施风险、分类管理;培育离岸特征,发展为转口贸易、多国贸易、境外贸易及在税制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管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庄峻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真正将“三区”连为一体来运作,真正使得区域运作便利化。但是,鉴于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性,这些工作除了上海市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和支持。
“而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园区要求外汇政策开放,税收政策也需要有国际竞争力,这些都需要上海和中央协调。”庄峻如是告诉早报记者。
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提出,“市人民政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本市探索实施离境退税政策,选点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
此外,《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还提出,“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拓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