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同级大米让中国进口商有利可图,市场性的流入加大,同时政府对粮食进口没有严格的管制,多重因素使进口量上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而美国农业部近期一份报告牵动了国人神经。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达到创纪录的260万吨。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长久以来,中国大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在过去50年中,中国仅有4年是大米净进口国。“超过4.5倍”、“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不禁让人担忧大米是否会重蹈当年大豆的覆辙。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豆市场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现在却为“洋大豆”所主导,目前我国大豆和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超过了安全警戒线。市场供应受制于人,定价权完全操纵在外资手上。
大米进口的激增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粮食安全?中国是否要依靠国外大米养活?为何国内和国外价格差如此之大?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内外价差导致进口猛增
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保有量保持18.2476亿亩,耕地净减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自2009年,全国耕地保有量连续3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这表明国家“十二五”期末18.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为全方位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探索建立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的制度体系。
实际上,2012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429万吨,同比增加328万吨。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九连增,供需形势继续向好。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对大米进口增加呢?“价格差是主要因素,”中华粮网稻米分析师李惊涛一语中的,“2012年1月~11月,进口大米总计198.28万吨,比2011年同期上涨310.96%,其中还没有包括走私的部分,实际应该高于这个数字。目前国内产稻米每百斤约180多元,而进口大米每百斤170元,价格差大约在十几块钱左右。”他表示。“据我们到水稻产地考察发现,国内早稻耕种面积和单产水平有所减少,再加上从2009年开始,粳稻、早稻、晚稻都开始涨价,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大米价格一路直上。”李惊涛分析了这种看似不正常现象背后的原因,“而越南2011年~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该国自身出口力度也在扩大,这种国内减产、国外丰产的状况导致国内稻米市场比较疲软,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瞬间的,会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除了上述原因,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还认为,大米进口量增长显现了国内大米收储方面存在的弊端,政府收购农民大米,并没有形成很好的流通体系,主要用来储藏,影响了市场上的供应量。而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同级大米也让中国进口商有利可图,市场性的流入加大,同时政府对粮食进口没有严格的管制,多重因素使进口量上涨。
不仅是吃哪国粮食的问题
这一转变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带来深刻影响,因为相对于全球市场的贸易规模,中国的谷物需求十分庞大。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进口大米的价格远远低于国产价格?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大米产业,目前中国整体粮食产业价格往往都高于国际。一位不愿具名的谷物行业研究员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国内的托市政策导致大米价格大幅走高,内外价差令进口利润空间进一步上升。”南方早籼稻走私情况严重,这部分走私米主要对低端大米消费市场形成冲击,比如米粉、工业用米。
该研究员还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农民有价格补贴,消费者消费量有限,因此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最受伤的还是加工企业,长期的稻强米弱格局减少了加工企业的利润,许多中小型企业被淘汰。在企业中,两极分化严重,有政策优势的企业有特殊的进口渠道,有政策后盾,能得到政策价格;而没有政策优势的企业,则得不到成本较低的原料米,盈利空间大幅受损。
宋杰凝则认为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方面,像泰国、越南等国家具有天然生产稻米等粮食作物的优势,在良好的气候水平下,其单产更高,产量有保障,同时一些国家对农业实施大力度的补贴制度,使其具备价格竞争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对粮食的间接消费量持续增加,存在供给的缺口,同时政府较高的粮食收购价格也促使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水平。
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几家粮油大户,店主们均表示这几年人工费用等原料成本的增加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现状。“目前国内大米价格是由政府和大型大米经销商制定的,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企业收粮价格就不应低。”黑龙江省五常拉林河大米生产供应商红姐说。
全粮食产业链须防不测
尽管从我国目前的大米自足能力与进口基数来看,当前的粮食安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但国内一些农业专家还是对近两年来大米进口量的增加表达了一定的担忧。
不少农业专家经常以中国大豆产业为例。他们认为国际巨头的垄断已对中国大豆、饲料和食用油的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大豆和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超过了安全警戒线。数据显示,全球四大跨国粮商“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了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或控股,占总股本的66%。
李惊涛担忧,如果大米进口继续增加,那么将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稻谷种植面积很难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这样中国不得不加大进口,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相关产业链被跨国公司控制。
宋杰凝也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局面很难扭转。我国大米供给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的紧缺状况,然而大幅上涨的进口量引起国际市场关注,更应该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在价格补贴、最低收购价的保护下,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然而未来耕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提高单产更加困难,国内粮价居高不下,使其难以有国际竞争力,以政策导向的粮食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他进一步建议,想要扭转我国稻米流通存在的困境,政府须合理制定粮食补贴机制,促进自产大米上市自由交易和流通,完善稻米加工产业链条建设,进行稻米的深加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进口大米制定一定的标准,使进口大米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