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出口能否迎来新的春天?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2-9-27 10:24:00 中国品牌服装网

导读: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额逐年大幅增长,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变化多端的贸易摩擦随即应运而生。这些不公正的贸易救济措施和各类贸易壁垒,给我国鞋品出口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

  4.欧美国家针对鞋品进口出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近年来,一些国家针对皮革及皮革制品中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富马酸二甲酯、有机锡、铅、六价铬及标识认证等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性指令。国际经销商为了避免因某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进行赔偿的风险,在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皮革产品时,附加了严格的限量规定。

  5.伦敦奥运经济,给我国名牌运动鞋企,带来了一份美好憧憬。北京奥运,调动了中国消费者最大的消费热情,刺激运动鞋类的销量,也让国内匹克、安踏、特步、鸿星尔克、李宁等几大运动鞋名企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我国名牌鞋企而言,从阿迪达斯、耐克等老牌运动鞋企中能分走多大的奥运蛋糕,尚难有定论。

  (二)国内的新形势

  1.鞋类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鞋类材料成本包括棉花、橡胶、皮革、物流成本等费用,近几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大幅攀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格局正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16至64岁之间的劳动力增量在2004年到2011年间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并预计将在2015年停止增长,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因而自2010年以来,我国有30余个省份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一般制鞋工人月薪都在1500元以上,一些工厂甚至给到2000元以上。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印尼工人工资是148美元/月,越南是85美元/月,柬埔寨更是只有61美元,均远低于我国。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使我国鞋出口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部分欧美客商已开始向印度、越南、孟加拉等较低成本的国家转移订单。

  2.欧美等国信用评级持续下调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各大鞋企都不敢贸然接下外贸长单,以免汇率波动带来损失。对鞋类出口等外向型企业来说,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出口/销售额比率下降约0.3%~0.5%,因而单是汇率因素,全年皮料等原材料成本已平均上涨至少10%~20%。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本币兑美元也相应在持续升值,和人民币相比,升值的幅度有高有低。这种双重汇兑损失相比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给出口型企业带来的创伤更为严重。

  3.诚信危机损伤中国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去年以来显现的民营企业债务危机中,中国商人的信用似乎再次降至“冰点”。而作为中国商人的一分子,中国鞋商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去年以来,温州、广东、福州的部分鞋商,因债务危机而“跑路”或自杀导致的企业关闭停产事件共达数百起,严重挫伤了鞋企的信用。内部资金流量不足导致债务危机,外部贸易方现金结算的要求,对中国鞋企形成“内忧外患”的局面,导致更加严重的资金压力。企业主动被动违约情况增加,又再次加剧了信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干扰到我国鞋企的健康有序发展。

  4.鞋企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不足,重复生产中低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非常被动。一方面,国内制鞋企业产品同质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差异化,基本是拿着别人的产品进行模仿、改版,从而导致生产的产品在样式、用料、档次、目标、市场方面基本雷同,而多数又集中于低档鞋的生产,从而造成低档产品严重过剩,恶性竞争泛滥。

  三、扩大中国鞋品出口规模的几点浅见

  世界经济的繁荣需要的是沟通与合作,而不是设限和封闭;本着互惠互利保护双赢的规则获取利益,各国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长久均衡发展。但是深受各国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中国鞋品,被一些国家和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而设置的各类形形色色色的贸易壁垒,拖入了一段时间相当长的冰点期。如果我国鞋企不从根本上扭转设计能力薄弱,缺乏跨国品牌,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自主引导市场消费能力匮乏的发展思路,仍旧以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只会进一步制约我国鞋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为乘欧盟终止对我鞋品开征高额反倾销税收和2012伦敦奥运之势,优化我国鞋品的出口结构,给我鞋品出口带来暖春,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鞋企、行业协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企业自身应努力拓展自主品牌,实现鞋品从“大路货”向“固特异”转变。5年前我们还以“中国制造”为傲,但如今“埃及制造”、“越南制造”随处可见,且“中国制造”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假如我们仍然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能上,拼价格、拼人力,那么“中国制造”终将没有出路。中国鞋企唯有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并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技术,以顶级皮料、特殊辅料、新式工艺,开发自有品牌,升级产品品味,使其由牢不牢固,耐不耐穿的“大路货”升级为舒适耐穿、固定脚型、款型新潮的“固特异”高档产品,使企业由从量的控制升华到质的管理,彻底清除“中国制造”烙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廉价劣品印象。

  2.企业和大专院校可加强校企联合,实现人才强企。无论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建立起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关键都在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运用。鞋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高附加,也对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破解人才短缺的难题,企业可以面向全国大专院校进行招聘、举办定向培养班、选拔优秀员工返校培训、校企联合培养等各种方式加强与院校的联合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以确保企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和系统的提升职工素质。凭此逐步建立起的由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行业运营、综合管理、商品企划、品牌直销等领域优秀人才队伍,最终将反哺企业茁壮成长。

  3.各级政府要大力鼓励和扶持鞋企产业形成聚集区,彰显“中国鞋品”魅力。除了中央政府继续采取稳健的出口退税和贸易融资等政策扶持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和欧债危机外,江苏、福建、广东、山东等鞋品出口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辖区内的鞋品相关企业聚集,形成鞋成品、鞋机、鞋材、皮革、鞋业化工、模具开发、鞋样设计、管理咨询、形象策划、营销推广、出口代理等行业发展软硬件要素齐全、携手并进、互动发展的聚集区。此外要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升华,打造优势品牌,彰显“中国鞋品”魅力。

  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在协调市场资源、组织论坛活动,辅助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和主要贸易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WTO/TBT通报评议制度和WTO规则,引导企业建立危机防范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争取合理的市场地位。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比政府更易于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各种高峰论坛,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国内外有关鞋类产品的最新技术法规、标准要求和加强对典型通报召回案例研习的交流平台;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较好的硬件资源和数量可观的资深分析员,可帮助企业收集、整理、分析国外鞋类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并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争取合理的市场地位。

上一页

本文关键词:出口,鞋品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