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出口”新政9月12日国务院会议的讨论通过,当前外贸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新政备受瞩目。
这份新政的内容包括,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调低商品检验检疫的收费标准;扩大信用保险的规模和覆盖面等。
外贸持续低迷。9月10日公布的8月份外贸数据显示,当月中国进出口总额3292.9亿美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进口下降2.6%,1-8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要实现全年10%的进出口目标难度很大。
上述政策是商务部门为应对近期出口持续低迷的招数。上述人士表示,这些招数不会全部得到通过,最后可能还会是一个修修补补的方案,对目前出口行业的形势可能带来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当前出口行业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企业最需要政府做点什么?
“内忧外患”
外贸新政已经酝酿多时,超预期的疲软的外贸数据,成为新政最直接的催化剂。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现在中国的出口企业一点都不过分。
外需不足成为当前外贸低迷的首要因素。其中,外需低迷突出表现在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市场的萎缩情况比较严重。
8月欧元区17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5.1,连续第13个月处于50以下。前8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650.5亿美元,下降1.9%,其中,出口同比下降4.9%。
而对于美国和日本两大出口市场而言,前8个月中国对其出口分别保持了10.2%和4.8%的增速,弥补了部分欧洲市场损失的订单。
广州一家纺织品进出口企业的副总裁李政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欧洲市场占该企业出口份额的40%,今年以来对欧盟的出口已经下降了20%以上,企业在依靠美国市场等其他市场来弥补欧盟市场的份额损失。
外贸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市场的多元化来平衡订单的损失,但却普遍面对着产品被压价、利润下滑的窘境。
做服装出口的无锡江阴贝德公司总经理蒋忠伟表示,由于企业的努力,订单没有减少,但是今年的出口价格却同比下降了30%,加之目前企业的人工成本和其它综合成本又上升了15%。因此利润下滑得非常厉害。
从2012年1月开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指数逐月下滑,由1月份的106.90,下降到8月份的101.09,下降了近6个点。
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全年有6亿美金的进出口额,其出口事业部负责人沈荃芳表示,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被压得太低,公司的利润仅有不到400万美金。“说到这个数字我都有些脸红,利润率实在是太低了。”沈荃芳说。
蒋忠伟介绍,价格下降是因为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竞争引起的。越南、柬埔寨等国的人工工资目前仅为100美元左右,而中国工人的月工资已经涨到600美元左右。
同时中国的棉花一吨比国际市场贵3000-4000元人民币,国际买家就会拿着新兴市场国家的报价,来跟中国企业砍价。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他根据多次深入外贸企业调研获得的一手材料总结认为,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企业的成本又降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扛”的方式应对,也就是通过降价保住客户,少赚一点,甚至赔一点钱,等待市场复苏。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必然受到压缩。
新政呼之欲出
温家宝总理于8月底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高度重视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条件。
“稳出口”新政的呼之欲出,将一定程度形成对稳定出口的支撑作用。
对于“稳出口”的新政,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接近政府部门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对于稳定出口,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是一个突破口。但目前来自财政部门的阻力还是比较大。
此前有消息称,新政会将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最终使平均退税标准提高3个百分点,但是,这将使财政收入减少一大块,财政部门可能会觉得吃不消。
有专家表示,出口退税率本是法定税率,应该稳定,如果经常调整,可能会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产生一些副作用。
出口退税的初衷,是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目前中国整体的平均出口退税率在14%左右。
近几年的经验表明,在政府调高出口退税率后,很多外国买家就会借机让中国企业降价,最终出口企业直接可以获得的利益很少。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也会使中国遭到有关政府补贴出口的指责。
对于由中央全部负担出口退税金额,降低质检费用,扩大信用保险规模等内容,评论人士认为,这将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负担,提供企业更多对冲防范风险手段。
出口竞争力变了吗?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酝酿出台的“稳出口”新政,只能缓解但不能根本转变出口低迷的现状。国内企业经营成本的快速上行压力与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正在挤压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空间,中国传统的竞争优势在快速消失。
9月初李政前往欧盟考察市场,他发现目前欧盟店铺里的商品,不像以前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制造,现在还有很多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和哥伦比亚等国制造的产品。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看,1-8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3%,高出同期外贸出口总体增速1.2个百分点,而服装、纺织品、鞋、家具、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合计同比下降0.3%。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领域的出口下降显示,劳动力和各项综合成本优势已经逐渐减弱。
青岛永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杰告诉记者,国外买家要求他的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利用这些国家低廉的人工成本,保证产品价格维持在低位。张振杰正在考虑到孟加拉投资1000万美金建厂,把这些简单产品转移到孟加拉去做。
李政并不同意张振杰的做法,虽然他的客户也要求他去东南亚投资建厂,他觉得那边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低,同时管理成本会比中国高,他觉得如果要投资建新厂,未来也会选择中国的中西部。
中国的中西部已经承接了不少类似的产业转移。今年前8个月,中西部出口增速非常快。其中重庆出口增速为1.7倍,河南、四川和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63.4%、47.8%和43.3%。
“不能说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了,只能说我们的竞争力受到冲击。”李政对记者表示。
在此大背景下,最难受的就是小型的出口企业,“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外部需求低迷,国际竞争激烈,国内成本上升,对于小企业来说,利润几乎没有了,更谈不上拿出资金来寻找新市场,或者投资新厂来降低成本,只能先扛着,然后就是减产,甚至关停。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如果要真正帮助企业,目前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减税,即将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降低两个百分点,同时停止各种滥收费。
“企业目前的税负成本都在55%-60%左右,其中包括所得税,增值税和各项费用和杂费,减税是对企业最明显的减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微博)说。
在霍建国看来,政府还要关注通胀,引导物价和劳动力价格不要过快上涨,稳定企业的成本。并通过金融信贷的刺激,帮助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