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几家评级机构频频向中国概念股发难:先是穆迪公司以插“红旗”(红旗指警告的意思)预警方式令香港市场中资股遭遇大笔卖空,之后,又发布看空中国银行业报告,随即中资银行股遭遇大笔沽空。惠誉公司紧随其后,在一份评估报告中指责35家中资企业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以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连续的发难令中国概念股在境外一再遭遇大面积沽空。
报告误导投资者
评级公司有关中国概念股的报告真实、权威吗?业界对此颇有争议: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穆迪的红旗报告明显“依据不足,错误不少,混淆逻辑”;一些分析师称,穆迪“红旗”报告太过情绪化,搅乱了香港中资股;还有被插上“红旗”的企业指出,穆迪指的很多问题都是曾经公告过的老问题,有些说法不符合事实。
大家都感觉到评级机构对中国股的问题小题大做,连报告撰写者、穆迪副总裁兼高级信贷员林安妮都说,原本是供高息债券持有人参考,而且报告所述内容都不是新的,市场反应有些过激了。
“评级机构应该本着客观、公正、专业的精神进行评级,不应带有偏见和歧视,这是最基本的。但从各方面表现上看,这些评级机构在历次评级中都出现过失误,误导了投资者。”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其原因出于对自己经济利益的考虑,故意有偏向,或者是专业能力不够。历史经验表明,有些评级机构并不是按市场客观要求进行评级的。”
赵锡军还指出,不能一味指责中国企业。他说,那些被责难的企业,不完全是在中国注册的,有的是在新加坡或一个岛国等注册的打着中国概念的企业,他们做与中国相关的业务,跑到美国上市,就被误认为是中国企业。其次,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是由美国一些机构帮助完成的,如美国的会计师、律师、投行等,现在指责中国企业有问题,责任不全在中国企业,也说明美国这些中介机构专业性不够,没帮助中国企业把问题处理好。
恶意唱空牟取私利
理性、客观的评价对于中国企业健康成长有帮助,但恶意唱空制造金融混乱令人警惕。民族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王小军认为,由于很快就到8月2日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日期,如果吸引的资金少收益率上升,那么美国整个的资金运用成本会上升,这有悖于美国的宽松低利率政策,因此,美国还是想把海外的资金吸引过来买债以压低成本。要想把资金吸引过来就要造成其他国家的风险事件,第一是欧洲,第二是中国。
不仅想吸引资金,业内人士分析,弱势美元之下,做空港股,进而做空A股,甚至做空中国经济,都将会为跨国资本提供巨大的炒作空间。
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宇指出,美国投资者在经受了次贷危机之后,对全球的债务问题过度担忧,甚至出现恶意做空的现象,三大评级机构充当“鼓手”,国际对冲基金充当“打手”。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保住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和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除经济上的考虑,评级机构还有政治上的打算。专家指出,首先,美国评级机构意在为中美跨国监管谈判打好心理战。其次,是为美国遏制中国打好配合战。
信用缺失广遭批评
号称国际公认的这几大信用评级机构,其实一直丑闻频出。据报道,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10余年,评级机构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随后收取高额评级费。对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它们被指责未及时进行预警。近来,希腊、葡萄牙等国政府均表示,评级机构对其主权信用评级做出了不负责任的判断,对投资者产生了误导。
穆迪一位经理级人士曾承认,“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来换取金钱。”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甚至会直接参与到评级费用的商谈之中,这些评级费用又由承销商支付。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将有利于债券的销售,因此,当越来越多的承销商愿意支付更高评级费用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也许很难保持绝对的中立性。
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客观公正,业内人士普遍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产生质疑。
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和服务事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曾表示,由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影响“恶劣”,他将建议欧盟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对接受救助的欧元区国家进行信用评级。
基于评级机构信用缺失的现状,赵锡军指出,投资者要擦亮眼睛,不要随便相信某一评级机构;做为融资的上市公司,要熟悉海外上市规则,完善自己,要让投资者满意,而不是让评级机构满意。也有专家建议,扶持本土评级机构,打破国际评级机构的话语权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