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本市出口企业已经率先“起跑”。
靠低价“走量”的代工企业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渐渐站稳脚跟的“北京品牌”。来自市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本市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达21.4亿美元,同比增长59.6%。而同期本市整体出口金额增长率为16.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双自主”产品出口增长率相比之下高出了43.2个百分点。
而在“双自主”产品“扎堆”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05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10年累计出口额便达到7.7亿美元。“"北京创造"、自主研发的产品正成为本市出口结构中一支日益活跃的"生力军"。”市商务委机电进出口处负责人杜磊表示。
研发撑起自主品牌“脊梁”
联想、爱国者、汉王、福田……这些“双自主”产品的出口企业“领头羊”们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而今,一批“新生代”正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北京品牌海外市场占有率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在越南及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不时可以见到一个中国人熟悉的手机品牌“K-touch(天语)”。“其实,我们的海外市场战略从2009年才刚刚起步。”天语手机的出品方北京百纳威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十分低调。
而就在一年的“起步期”中,天语手机的出口扩张速度堪称奇迹。目前,天语品牌手机已经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前11个月出口额达到1.13亿美元,这一数字差不多比2009年同期翻了一番。
在百纳威尔公司负责人看来,“自主品牌”无疑是企业最大的制胜法宝。和国内从事OEM(贴牌生产)的手机出口企业截然不同的是,天语手机的设计、研发、包装、销售、售后服务这整串链条全部由百纳威尔完成,而手机的生产环节反而由代工工厂完成。
目前在百纳威尔的员工中,有将近一半都是研发人员。“我们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特点"量身定做"适合当地的手机款式和功能,研发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巩固了我们的低价优势。”百纳威尔一位负责人表示。
新能源北京企业抢占先机
在“双自主”产品出口新秀中,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也是后来居上的“佼佼者”。这家生产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的新能源企业2010年1至11月出口额1.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倍之多。
记者来到位于通州的中科信生产车间时,一张张薄如纸片的绿色正方形太阳能电池片正从流水线的一台机器上徐徐“吐出”。“你别小看这些薄片,每天这一张张地印出来就好比是在印钞票。”中科信副总孙勇告诉记者,车间已经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仍然满足不了海外订单的需求,中秋、国庆等假期里工厂都不得不三班倒来赶工。
目前,中科信拥有国内少有的太阳能电池一条龙生产设备及终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列。不过,回忆起当初上马太阳能产品生产线的情况,孙勇连连摇头:“那时候哪里是印钞票,简直就是烧钞票。”据他介绍,三四年前,以太阳能板为首的新能源产品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还“冷冷清清”,企业不得不面对部分生产线闲置的窘状。
“在政府的出口产业引导政策下,我们幸好一路坚持下来,要不然现在进军海外已经晚了。”孙勇感慨道。眼下,中科信的厂区内正在“大兴土木”,据孙勇介绍,这是为厂区扩容铺设地下电缆,“未来两年内,我们的产能还将扩大一倍。”
北京品牌“新面孔”不断
如今,在汉诺威电子展、杜塞尔多夫医疗器械展等各项业内顶尖展会上,“北京创造,世界共享”的标识在展场内随处可见。数字显示,2010年以来,本市共有141家企业通过政府组织在20场境外国际展会上亮相,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双自主”企业。“北京创造”已经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寸土寸金”的广交会上,近年来北京企业的更新率始终保持在5%以上。“通过帮助新面孔亮相广交会,能够有力促进北京"双自主"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使"北京创造"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市商务委贸易发展处负责人郑林表示。
在专家看来,北京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以及城市综合“软实力”都为北京品牌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北京的出口产品构成正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靠拢,一端是研发,一端是品牌,这与本市产业结构发展的整体趋势不谋而合。”北京WTO事务中心主任邓洪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