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韵杰眼里,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内生产企业拥有对外贸易经营权是件很“牛”的事,因为那时我国外贸经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当时我们公司没有对外贸易经营权,产品出口要通过国家、省、市三级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价格也由外贸公司定,我们与外商不能直接见面,更没有价格话语权。”回忆过去,马韵杰感慨万分,“尽管我们公司的纺织品在国外市场卖得很好,但企业只能赚10%的利润,外贸公司一倒手就能挣到百分之三四十的利润。”
在外贸经营审批制度下,企业的生产与对外贸易分家。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最早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1979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外贸经营审批制。1994年颁布实施的《对外贸易法》第九条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必须具备法定条件。审批制虽然打破了外贸垄断经营,但并没有完全脱离高度集中的色彩,因审批手续繁琐、门槛高,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在我国加入WTO前的2000年,全省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仅有1800家。“外贸经营审批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过渡之策,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控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经营,在有外贸经营权和无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之间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省商务厅世贸处处长李彦哲说,让外贸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
转折,从我国加入WTO开始。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前的谈判中,我国政府承诺,在加入WTO三年后,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
2004年7月1日,外贸经营审批制废止,新外贸法开始实行。取消对所有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个人履行法定程序后也可从事外贸经营。这标志着我国在放开贸易权方面提前半年履行了入世承诺。
没有了门槛,取消了限制,长期被束缚的外贸经营“松绑”了,众多企业直接开展外贸经营的热情被迅速点燃。“2004年7月1日当天,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办理备案登记的企业挤满了屋子,一天就办了好几十家,基本上是立等可取。”近日,在省商务厅420办公室,对外贸易处副调研员张书雨回忆起7年前的场景,仍感觉历历在目。仅2004年下半年,全省就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1700家。
对更多前来办“证”的生产企业来说,最难忘的是那张曾经高不可攀的证书来得竟如此简单:带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证复印件等材料,到省商务厅办理备案登记,之后就能到海关办理自营进出口手续了。
2005年,省商务厅将外贸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备案登记工作下放到11个设区市商务局,河北由此成为全国第一批放权的省份。此后,我省企业、个人办理进出口经营资格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放权力———松绑绳———增活力。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我省划出了一道美丽的轨迹。“通过三级外贸公司做出口贸易时,我们的产品大都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而现在,外贸渠道宽了,出口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出口的品种更加丰富,过去以白坯布为主,现在延伸到家纺、服装等产业链下游,品种上千种。”马韵杰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还利用常山股份的外贸渠道,代理一些没有外贸实力的民营企业的出口业务,产品涉及机械、粮油等领域。公司去年外贸额为4500万美元,今年有望达到6000万美元。
加快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省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出口规模随之扩大。
据省商务厅统计,加入WTO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省对外贸易主体队伍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1.5万家,是入世前2000年的近10倍。全省进出口总值由2000年的5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19亿美元。今年1-8月,全省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近7000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287家,超亿美元企业25家,预计全年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将达到30家。
一度高枕无忧的国有外贸公司,“一倒手就挣钱”的风光已成为历史,在改革中踏上转型之路。一些公司丢掉“皮包”外壳,进军实业。河北华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同庆介绍,他们建立了蘑菇加工、服装、陶瓷等3个生产加工基地,探索的“贸易+基地”模式,带领公司渡过了难关,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