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美、日本多国对中国稀土限产和控制出口政策表示不满,纷纷要求中国扩大稀土出口量。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长期扮演了“唯一一个价位低廉的生产大国”的尴尬角色,一旦减少出口,自然会拉高稀土的价格。换言之,中国稀土新战略的实施,终结了这些发达国家长期廉价囤积稀土资源的战略。
素有“工业味精”美誉的稀土,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轻纺、发光照明,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目前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为8800万吨,其中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全球的31%,俄国及独联体资源储量占全球22%,美国占15%。虽然中国长期以来以全球31%的储量,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定价权,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被称为“黄金卖了白菜价”。而在中国稀土大量廉价出口之时,日本等国的企业趁机大量进口囤积,即使是稀土资源储量占全球15%的美国,也早在1985年就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从中国进口。
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关于《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美国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印度储量为310万吨,占世界3%,产量为2700吨,占世界2%。
也就是说,几乎全世界都成为了中国廉价稀土的受益者。反观国际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市场,其价格与销量的主动权,哪个不是掌握在资源大国手中?中国作为需求大国,既没有定价的话语权,也没有进货的主动权。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那些对中国实施稀土资源战略的指责,理由何在?
中国以往“卖自己的产品却没有自主权的”的尴尬现象必须彻底改变。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限制,提出自己的稀土发展战略是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做法符合世贸规则。虽然稀土对于生产发光材料、电脑、手机、低碳汽车等行业至关重要,但在其产品成本构成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太高。在目前的基础上,相应提高稀土价格,也不会对生产企业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大量提取稀土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损害。
无论是从现实的经济利益考虑,还是从长远的战略利益考量,我国对像稀土这样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价格影响力的资源产品限产和控制出口,都是合理与必要的,外界无可指责。因此,中国不仅要对稀土限产和控制出口,还要彻底改变稀土价值不相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