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出现贸易逆差,此后,其数额越来越大,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和债务国。2008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287亿美元,如果单算货物贸易逆差则达到8820亿美元(美国的服务贸易有1534亿美元顺差)。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对于这一问题,一些美国人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给其他国家。20多年前,他们认为贸易逆差是日本、德国等造成的;最近10多年来,则更多地指责中国,认为中国在对美贸易中采取了“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因此,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要求人民币升值,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设置各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壁垒,等等。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真的是中国导致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一、汇率无法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
近年来,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国会议员以及利益集团声称中国政府操纵汇率,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导致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因此,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指责其他国家进行“汇率倾销”、“汇率补贴”,强迫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这并不是头一次。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曾经逼迫日元、德国马克升值。那么,汇率是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吗?事实证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并不能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从理论上说,汇率变化能调节贸易不平衡。如果美国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相当于美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美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但是,汇率并不是影响贸易平衡的惟一因素,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却很难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相对于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美国的贸易逆差却呈上升趋势。即便美国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升值,也仅仅是在短期内促进了美国的出口,不能改变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从美国与日本、德国的贸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美国通过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在3年内从250:1上升到120:1,日元升值幅度不可谓不大,但这并没有扭转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局面,贸易逆差维持了一段时间平稳以后,继续呈上升趋势。 1989年美日贸易逆差额为525亿美元,2007年则上升到868亿美元。美德贸易也是如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相对于德国马克以及后来代替了德国马克的欧元都处于波浪式贬值中,而美国对德贸易逆差1991年为56亿美元,2008年达到451亿美元。可见,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汇率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也不例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而扩大。1994年,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的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8.70.汇改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一直处于升值过程中,到2005年为1:8.28.2005年,我国进一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一次性升值2%.此后,人民币继续升值,当前已经突破1:6.80.而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扩大,从1994年的3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8亿美元。把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归结为中国操纵汇率,实在缺乏说服力。
二、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出现了工业空洞化
过去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几乎都是贸易顺差国,它们为了输出商品,不惜用枪炮轰开其他国家的国门,以开拓海外市场。美国对外贸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一直为顺差,为何今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有学者认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了。的确,由于二战后欧洲恢复、日本崛起,美国相对衰落了,尤其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减弱,这一观点似乎能够解释现实。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欧洲、日本,贸易逆差却进一步增大,对此“美国衰退论”就很难解释。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但货物贸易(主要是制造业产品)依然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约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反映的不是美国整体经济的衰弱,而是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中制造业的相对萎缩。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分工逐步深化。在此之前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制成品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甚至产品内分工转变。大量制造业从最发达国家转移到中等发达国家,再进一步转移到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很多产品的生产中,形成了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即使那些高科技或高资本密集度的产品,也往往不再单独由发达国家生产,而是将生产过程分解,高技术的核心零部件或需要高技术的生产环节在发达国家生产,低技术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组装在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
在国际分工深化的过程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等,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且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如钢铁业、汽车业、石化产业、电子产品和家电制造业等,也逐步向国外转移。美国的制造业总体萎缩,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目前只有约12%,远远低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42%)、韩国(25%)、越南(21%),也低于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21%)、德国(23%)、英国(18%)、加拿大(17%)、意大利(17%)等。与此同时,美国的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教育、卫生等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例明显提高。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把美国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称为“工业空洞化”现象。美国工业的空洞化,必然导致相关制造业的出口萎缩,形成贸易逆差。
美国的“工业空洞化”是国际分工深化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并不代表美国经济的衰弱。美国的经济已发展到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在总量上远远超过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这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研发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它在制造业的众多领域依然具有领先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有很大比例是由美国企业和美国资本控制的,其品牌、核心技术、销售渠道依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更何况,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不能光看制造业,美国拥有以金融业、信用评级业、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强大服务业,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制造业。
三、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元霸权
美国的贸易逆差与其高消费率(或低储蓄率)也有密切的关系。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的消费率高达80%以上,是主要西方国家中最高的。在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居民借钱消费非常容易,大多数居民很少储蓄。而美国政府更是借钱消费的榜样,它在向本国老百姓借钱的同时,还通过出售国债向其他国家借钱消费,因而美国政府长期存在巨额财政赤字。由于美国生产的商品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大量进口,从而加大了贸易赤字。当然,美国的高消费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贸易逆差。消费率高的国家在西方也有不少,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在80%左右,仅略低于美国,它们都没有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为何只有美国产生这么大的贸易逆差?贸易逆差会形成对外国的负债,从1985年起,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对于一般的经济体而言,负债总是要还的,负债多了,国家信用就会受损,但美国为什么能够背负数额如此巨大的债务?这是因为,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制下,美国根本不用偿还外债,巨额贸易逆差反映的是美元霸权。
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却进一步得到强化,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埋下了祸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居于国际主要货币地位,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国不能随意发行美元,因此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一方面要求美国保持美元坚挺,不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对美元的需求又要求美国有贸易逆差,以向其他国家输出美元,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在美国拥有应付各国兑换的足够黄金储备,且其经济实力足以支持各国对美元信心的情况下,“特里芬难题”并不突出,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维持20余年的原因。但随着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其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各国对美元信心不足,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美元,美国宣布放弃美元“金本位制”,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一方面由于没有其他货币能够替代美元,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在美国主导下确立,所以美元并未丧失国际货币的地位。相反,由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货币霸权,美国在享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种种好处的同时,却没有承担稳定美元币值的义务。
滥用美元霸权使美国具有不断扩大贸易逆差的动力。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各国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的稳定,需要更多美元作为储备,这就要求各国更多地出口产品以换取美元。而美国作为美元的发行国,却不需要拥有外汇储备,也不需要为其贸易逆差买单。美国只要开动印刷机,印出花花绿绿的纸币交给其他国家就可以。当然,这会带来美元的贬值,但这种贬值带来的害处并非由美国承担。货币贬值必然导致利益的再分配,得益的是发行国。因此美国人很少储蓄,而是借钱消费,从美元贬值中得到好处。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实际上由那些积攒美元储备的国家承担了。试想,如果40年前某个国家通过对美国出口得到了35亿美元,那么当时它能从美国换取1亿盎司黄金;但如果它把这些美元一直作为外汇储备储存着,现在只能购买0.03亿盎司黄金。那些相当于0.97亿盎司黄金的价值被后来发行的美元所稀释,被美国无偿占有了。持续40年、且数额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但对于美国来说,付出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印刷费,而在货币电子化后,甚至连这笔费用也省去了。因此,贸易逆差对于美国来说,更像是免费的午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能有动力降低财政赤字和消费水平,以减少贸易逆差吗?
可见,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并非什么 “中国操纵汇率”导致,而是美国主导下的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是美元霸权及美国滥用这种霸权的必然结果。正如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10年3月14 日发表的文章所说,面对金融危机,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应一味归咎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货币操纵国,没有理由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说三道四;美国对货币的操纵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近年来它一直在通过让美元贬值降低其外债的价值。
四、中国没有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近29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近2.8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36亿美元上升到1.58万亿美元,扩大了100多倍。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从逆差变为顺差,并且顺差额持续扩大。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为2954.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出口额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而美国限制自由贸易。
中国的贸易总额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与国际分工深化、世界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中国有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贸易成本以及各种风险等)最低的区域作为生产基地。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消除各种投资障碍,鼓励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各级政府更是大力招商引资,制定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中国政治、社会稳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市场潜力巨大,是当前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地。截至2009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跨国公司500强中有90%以上对中国进行了投资。这些外资企业一方面利用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大量出口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外资企业出口贸易的扩大。上世纪90年代后,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2008年,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7.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领域,即机电产品领域,占我国贸易顺差近70%;外资企业采取的主要贸易方式,即加工贸易,顺差达到2967.78亿美元,已超过我国整体贸易顺差。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的事实表明,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不仅把其生产能力转移到了中国,而且把出口能力也转移到了中国;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也是中国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的结果。
中国并没有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更没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地取消和放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和投资限制。可以说,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推进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过程。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政府对出口的干预已经很少,因为中国出口的市场主体是外资企业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是政府干预最少的企业。而在西方国家,从事出口的主要是大型垄断企业,政府更容易采取各种出口支持政策。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出口的市场化和自由化程度比西方国家更高。也正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过于分散,竞争过于自由和激烈,相互压价,导致中国出口价格偏低,给一些国家采取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供了口实。
中国对美贸易出现巨额顺差主要是因为进口不足,但这并不是中国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分析中国的进口结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前,在普通制成品方面,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强,不可能大量进口,需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稀缺的矿产资源,以及一部分适合“先富起来”的人消费的高档奢侈品。对于高档奢侈品的进口,中国政府没有太多的限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而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矿产资源的进口方面,中国却受到了发达国家的种种限制甚至刁难。例如,中国一旦增加矿产资源的进口,西方国家就指责中国制造资源紧张,抬高了国际市场上资源尤其是能源的价格。再例如,中国到其他国家进行矿产开发的投资,这本身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全球矿产资源的供求平衡,也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但西方国家却经常借此挑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煽动当地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以阻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对于高科技产品,西方国家则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规定种类繁多的高科技产品不能出口到中国。有学者计算,如果美国放松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将能使中国增加进口约1000亿美元,从而大大削减中美贸易顺差。可见,中国并没有追求贸易顺差,恰恰是某些发达国家实行各种贸易和投资限制,沿袭“冷战”思维,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扩大。
五、美国为何总在经贸问题上指责中国
美国在贸易问题、汇率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退一步讲,即使美国提出的无理要求都得到满足,中国的出口受到很大压缩,但只要美国维持美元霸权,其贸易逆差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不可能不懂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依然以此指责中国,就是因为他们要借此实现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
对内是转移国内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地位。美国走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其经济出现虚拟化,这对于金融垄断资本攫取利润是有利的,但工业的空洞化会使产业工人的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因此,美国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05年,美国最富裕的1%的人口税后收入增加了176%,最富裕的20%的人口收入增加了69%,处于中等收入的60%的人口收入增加了20%,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收入只增加了6%;1979年美国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20%人口收入的大约8倍,目前已上升到近15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必然激化美国国内矛盾。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的失业率上升,使矛盾更加突出。把普通劳动者的视线转移到国外,让失业者误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中国人抢走,无疑是美国政客们转移国内矛盾的重要手段。指责中国,并在民众面前显示自己在努力把“饭碗”从中国人手中夺回来,在他们看来是最“理性”的,也最能骗得民众的选票。因此,一到大选,或者经济出现困难,美国的政客们都会拿中美贸易问题说事。
对外是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显然不希望世界舞台上出现一个能够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国家。更何况,中国还是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美国遏制中国是全面的,但最重要的是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的制造业很难具有国际竞争力,它不从中国进口,也要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美国即使减少进口中国的产品,也不可能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就业。对此,美国人应该很清楚。美国的政客们在贸易问题上指责中国,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要丑化中国的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使得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存在戒心,对进口中国产品存在戒心,从而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和进口,遏制中国发展。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策略并非没有效果。在它的示范下,不少国家都对中国采取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使中国企业深受其害。最近1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不仅案件数量逐年上升,而且占世界反倾销调查案总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综上所述,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有着深刻的原因,但绝不是中国造成的,对中国进行指责、惩罚和遏制都不能解决问题。美国要想真正缩小贸易逆差,还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压缩过度消费;加强金融监管,遏制金融泡沫,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破除“冷战”思维,放宽出口管制;下决心和其他国家一道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造有利于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世界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