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列出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每一次国家发改委对油价的调整,以及国际油价的变化,得出结论为:两年内国际油价大跌,而国内油价不降反升。这个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不少网友表示油价总是“涨快跌慢、涨多跌少”。
网友质疑
两年内国内油价不降反升
在帖子里,网友列出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每一次国家发改委对油价的调整,得出结论是涨7次,降4次,每吨汽油的涨幅总额为3390元,而每吨汽油的降幅总额为760元,于是得出计算结论:2年前的油价是74美元,现在还是74美元,可是汽油价却涨了2630元1吨。
根据这个帖子,记者查阅了国家发改委的网站,发现网友所列举的油价变化有所遗漏,但在结论上却是一致的。
记者查资料发现,2008年6月20日国际油价为每桶132美元,目前为8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的油价却每吨上涨了1710元。
“不仅涨价次数比跌价次数多,变化幅度也是涨得多跌得少,三次降价幅度都在每吨200元左右,而涨价最少的一次每吨也涨了300元,总体走势在上涨。”不少车主感觉“涨得快,跌得慢”。
专家分析
汽油定价保证炼厂不亏本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类比国际和国内油价的涨跌,得出国际油价跌这么多,而国内油价不降反升的结论。“因为2008年年底至今,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据他的分析,2009年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内汽油零售价要保证炼油厂不亏本和保证加油站有盈利”。“这意味着炼油的成本、税费、毛利、流通环节价差以及加油站利润将全部摊进油价中,由车主来买单,而炼油厂和加油站理论上是稳赚不赔的。”
据姚达明介绍,当时这种定价方式的背景是,2005年前后爆发“油荒”,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因为国内价格体系未理顺,炼油环节亏本,导致炼油企业炼油积极性下降,批零倒挂导致零售油站亏本而不愿意卖油。于是2009年起为了保证油品供应,就把这两部分成本计入到了油价中。换句话说,是“车主们为保证供给付出的成本”。
“在进行费改税之后,我国最终的汽油零售价格包含几个要素:1.国际原油价格;2.国内平均加工成本;3.税收;4.炼油厂的合理利润;5.流通环节差价;6.国家对价格适当调控。其中,前3项比较直观外,后3项仍比较模糊。”姚达明分析说。
从2008年6月至今,国内汽油价变化:
2008年6月20日 上调1000元
2008年12月19日下调900元
2009年1月15日 下调140元
2009年3月25日 上调290元
2009年6月1日上调400元
2009年6月30日 上调600元
2009年7月29日 下调220元
2009年9月2日上调300元
2009年9月30日 下调190元
2009年11月10日上调480元
2010年4月14日 上调320元
2010年6月1日下调230元
根据以上列表总计有7次上调,5次下调。
共上调:
1000+290+400+600+300+480+320=3390元
共下调:
900+140+220+190+230=1680元
涨-降=3390-1680=17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