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前,欧盟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税率分别高达39.2%和30%。2009年11月,欧盟首次对中国玻纤行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名单中包括中国212家玻璃纤维制造商。如果这项申诉获得支持,中国生产商可能会面临高达40%—75%的反倾销关税。
中欧产品互补性强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利用外资的来源地。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跃居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
崔艳新认为,2010年,欧盟进口加速恢复与出口持续疲弱的趋势将延续。一方面,2010年欧盟外部需求若不能领先美国复苏,其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位置可能让位于美国。另一方面,2010年欧盟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金融危机导致欧盟经济衰退要比美国更深,所以欧盟内部发出贸易保护的声音也更强烈。”崔艳新说,虽然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吸取了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全球大萧条的教训,普遍承诺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所以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并不是特别突出。但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稳定和经济出现复苏,欧盟经济政策重点必然发生转变,将从保稳定、保就业的短期政策目标转变到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在对外贸易方面显示出比危机前更为严重的保护主义倾向,对于其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中国表现尤甚。
另外,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将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首次让位于中国,可能会引起德国部分利益集团的不满。
崔艳新认为,中德之间互补性较强,德国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产品居多,而中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所以,德国虽然会对中国的出口量上涨有所担忧,在德国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成其为宣泄国内失业压力的对象,但总的来说,中德之间出口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
崔艳新说,中国的态度一直是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6批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采购,足迹遍布欧洲各国,双方企业共签约230亿美元。2009年11月,中国再次派贸易投资促进团访问塞尔维亚、法国、荷兰、爱尔兰四国,体现了中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