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化解外汇储备危机的战略之路
www.jctrans.com 2010-2-26 9:59:00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日本外汇储备模式是将出口盈余在剔除了全球化实体投资后的剩余购买美国国债。基本公式:Y=T-I, Y为外汇储备额、T为出口盈余所得美元额、I为实体投资和证券投资额。上述公式的基本解释是,所有外汇所得额减去投资所得到的盈余额即为外汇储备。日本现在7688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在完成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保障后的盈余额。日本自60年代腾飞,70年代崛起、80年代繁荣期时起,就有步骤地、分阶段地、有计划地将日元升值带来的劣势变为优势,对美国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投资。从电影业到娱乐业、从制造业到房地产业到处多可以看到日本投资的身影;从纽约到旧金山,从底特律到新奥尔良,从美国本土到夏威夷,到处可以看到日本攻城略地的踪影。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已深入到美国的家庭中,成为美国本土化的品牌,与美国的三大品牌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并驾齐驱,不分伯仲。夏威夷50%的地产业、旅馆业、娱乐业均被日本所垄断。日本在30年的时间里几乎买了半个美国。通过投资,日本将日元资产转变成美国国内的实物型资产,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将美国的制度性优势变成了保护自己外汇盈余的优势;不仅如此,日本还在世界资源性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股权投资,如在澳大利亚对铁矿的股权投资,使得日本即成为铁矿砂的用户、又是铁矿砂的股东;如果铁矿砂降价、日本可以从购买中受益,如果铁矿砂涨价,日本可以通过股权分红收益,不管涨价跌价,日本均是赢家。此外,日本在实体经济投资后,又在金融领域内持有美元证券,股票、国债、公司债券,多角化的组合投资让日本外汇储备游刃有余。当实体经济繁荣时可以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而金融时代的繁荣又可以弥补实体经济萧条带来的损失,二者对冲,互为弥补,有效地降低了风险;不仅如此,当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双双繁荣时,日本获得了超额利润和收益。逆周期的不同组合投资,实现了防止市场风险的目的。 在日本国内,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健全灵活的资本市场体制有力地配合了日本庞大的外汇储备,随时随地保护了日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日本外汇储备通过未雨绸缪、藏富于民、结构优化、组合投资,巧妙地降低了风险,这就是日本立于不败之地所在。 英国的外汇储备与日本有异曲同工之处,英国的壳牌和位于伦敦总部的必和必拓不仅牢牢地控制了石油资源和铁矿砂资源,而且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市场还控制了全球的资本市场和能源市场,对能源和金融市场的控制保证了英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安全。英国不仅控制了能源的制高点,还控制了金融交易的桥头堡,这是英国外汇储备的特点。 中国经济和日本相比具有一定的相同特点,即贸易立国。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已将庞大的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一定得资本优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但中国经济具有不可持续性,即能源和原材料受到西方的严重制约。铁矿砂、石油和粮食供应处于严重的紧缺,能源危机频频发生、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能源问题不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日益严重。从电荒到煤荒又到油荒,以致又到最近的天然气荒,能源危机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宝钢为首的铁矿砂谈判难以施展大卖家的优势,反而受制于西方。铁矿砂的疯狂涨价不仅将国际通货膨胀的因素买进国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强大的通胀压力,还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国际油价大起大落,中石油、中石化不能从石油供应的源头上进行控制,只能无奈地被动跟随。一方面中国对铁矿砂和石油供应难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杠杆不能有效利用,凸显战略思维的缺失、管理上的软肋和国有管理体制的弊端。处于静止状态的2.4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让中国付出了艰难的机会成本和不断扩大信贷投放量,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泥沼,让我们难以自拔。外汇储备不能将外汇转换成潜在的原材料和能源等商品,一味地购买美国国债,那将意味着中国放弃了外汇盈余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再多的外汇储备只能是废纸一堆。 能源危机和外汇储备危机必须统筹解决,才能有效地化解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能源涉及国家的经济命脉,外汇储备涉及中国出口市场的稳定。只有逐步的减少外汇储备、减少对美国国债的依赖,化解能源和外汇储备产生的摩擦,优化实体投资结构、确定适宜的证券投资比例,建立黄金、石油、铁矿砂、粮食、房地产和新兴产业的恰当组合投资,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解决中国外汇贮备的过渡盈余绝不是只卖美国国债的华山一条路,而是多元化的实体经济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信用工具的多种途径。日本模式应是我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基本模式。以外汇储备盈余带动中国全球化产业布局势在必行。【作者: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刘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