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www.jctrans.com 2009-5-25 9:53:00 金融时报
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特别是中俄经贸合作已进入快车道。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56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则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但是,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11月起,中俄双边贸易额开始缩减。为争取在201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800亿美元的目标,有必要针对中俄贸易收支的特点,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推动中俄贸易平稳发展。 一、中俄贸易收支的特点为 了分析中俄贸易收支的特点,根据协整理论,利用1997~2007年的季度经济数据对中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国内实际收入、俄罗斯国内实际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模型检验可知,中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国内实际收入、俄罗斯国内实际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俄贸易收支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稳定均衡的长期关系。经测算,中俄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为2.16,大于中日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1.73,远大于中美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0.38。也就是说,相对中美贸易和中日贸易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俄贸易收支的影响要大一些,这主要是由中俄贸易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根据中国海关2007年11月统计数据,当月中俄工业制成品顺差20.17亿美元,初级产品逆差10.86亿美元,总体顺差9.31亿美元。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必将影响中国对俄出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优势,从而使对俄出口下降。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俄双边贸易收支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并不能改变中俄贸易顺差现状。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主要向中国出口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中俄双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也就决定了汇率对中俄贸易收支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中俄贸易收支只在初始时期内表现出较轻微的J曲线效应,但总体上基本不存在J曲线效应。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一国货币的贬值或升值,要想改善而不是恶化该国的贸易收支,其面临的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与该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必须相当充足,即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升值才可能会引起贸易收支恶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过程并非那么简单。它不仅关系到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而且存在时滞问题。这就是说,即使是在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汇率升值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往往还有一个先改善、后恶化的过程。这便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中俄贸易收支总体上不存在J曲线效应,表明汇率对中俄贸易收支不存在时滞效应,也再次证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俄贸易收支影响不大。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短期内中俄贸易收支具有较小的国内收入弹性和较大的国外收入弹性。较大的国外收入弹性以及较小的国内收入弹性可以使中国在享有较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保持中俄贸易顺差。随着一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国国民收入用于初级产品的支出将逐步下降,而用于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和更多享受的工业制成品的支出将逐步提高。因此,初级产品具有较小的收入弹性,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大的收入弹性。中俄贸易收支较大的国外收入弹性也说明中俄贸易结构日趋合理,这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是相吻合的。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从1997年至2007年,中国对俄罗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已由36%上升到84%。 (五)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对俄贸易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这说明,200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贸出口拉动的,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一)2008年中俄贸易回顾。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字,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国对俄出口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中国自俄进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21%。2008年,两国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方继续保持贸易顺差。2008年1~11月,中方贸易顺差70.7亿美元,占两国贸易总额的13.6%,较2007年有所下降。 二是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2008年1~11月,中方对俄出口(按HS两位编码排序)超过1亿美元的商品共有34大类,比2007年增加了9类。中方自俄进口石油及其制品114.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0.8%;而中方对俄出口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商品1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6.1%。能源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成为中俄贸易的新特点,这增强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三是两国贸易质量明显提高。机电产品已成为中俄贸易及中方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两国机电产品贸易达到117.2亿美元,占双边贸易的22.5%。中方对俄机电产品出口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8.5%。 2008年,尽管中俄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双边贸易出现下滑势头。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增速低于2007年的水平。尤其是2008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和进口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08年12月,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出现了37%的负增长,整个第四季度则出现了17%的负增长。尽管中国政府提高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中俄双边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机电装备、汽车、家电等行业却仍呈现出明显的负增长。2009年1月,中俄双边贸易呈现总体大幅下滑态势,出现了42%的负增长,这样的下滑幅度远高于中国总体外贸的下滑幅度。其中,中国自俄进口下降了51%,对俄出口则下降了27%。 (二)对中俄贸易走势的基本判断。2009年,中俄双边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俄两国相继下调了各自经济发展预期,中国政府预计GDP增长8.0%左右,俄联邦政府预计GDP增长2.4%~3%,受此影响,双边贸易增幅将明显放缓,特别是对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二是卢布持续贬值,导致中国对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三是俄方贸易保护主义呈加剧之势,这将使中国出口商面临更大困难。 基于上述判断,预计在2009年中方对俄投资类商品出口,如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和建材产品等将明显下降,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类商品,如纺织服装、食品和家具出口所受影响较前者略小一些。 三、推动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中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双方企业造成了一定损失。战胜这场危机要靠信心、合作和责任。当前,中俄双方应共同采取务实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挑战,推动中俄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一)应继续加强贸易合作,实现两国经济的共同增长和互利互惠。中俄双边贸易收支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互补作用,保持整体贸易平衡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中俄两国在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很大,发展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可以增加两国的有效需求,提高两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二)应关注汇率对中俄贸易收支的影响,避免汇率波动风险意识被弱化。有相当一部分的中俄贸易结算是以“人民币-卢布”的形式进行的,美元汇率在有限的幅度内波动不会对外贸企业进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决不能忽视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当前情况下,中俄两国如果继续使用美元结算,将会给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本币结算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美元汇率变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在适用性和长远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中俄银行间本币结算的范围,增加企业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三)应继续坚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方针。贸易顺差问题的形成并不仅仅缘于贸易,它是由国内产业结构以及国际经济的总体形势所决定的,是结构问题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反映。单纯通过贸易途径或单纯通过某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贸易顺差均不具备可行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中俄双方要致力于扩大双边贸易范围,要致力于开发双边贸易中的新产品,要致力于挖掘在双方在高科技和农产品等开放程度较低领域的合作潜力。在目前严峻经贸形势下,要提高两国的双边贸易额,需要依赖两国在新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核电和大飞机领域的合作。 (四)应密切关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规避贸易风险。中国企业应审时度势,及时跟踪俄政府相关贸易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数量。此外,中国企业还应坚持合法经营,避免出现货物被查抄没收事件,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应抓住机遇,扩大对俄投资。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大了贸易风险,也为对俄、特别是对俄远东地区投资带来了一些新机遇。目前,俄罗斯出现五大投资机遇:一是2012年,APEC会议将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举行,将投资61亿美元进行大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俄罗斯“远东开发规划”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对接已经到实施阶段;三是中俄积极开展能源合作,拉动了中俄石油管道设施建设;四是2014年俄罗斯城市索契将要举办的世界冬奥会不仅需要建设一批运动场馆,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是俄罗斯总理普京上任后,大力改善民生,推动住宅建设,俄罗斯出现房地产开发热潮。俄罗斯的这些建设,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和产品,比如水泥、装饰材料、家具、灯具等。因此,在目前俄许多企业资金严重短缺、某些投资项目成本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有实力并有意开拓俄市场的中国企业应择机进行投资,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