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羊绒企业遭遇出口寒流
www.jctrans.com 2009-2-19 9:42:00 中国品牌服装网
日前从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传来消息,2008年,内蒙古羊绒衫生产企业遭遇出口“寒流”,全年共出口羊绒衫、羊毛衫2862批、545.9万件,出口量降幅高达33.8%;出口总值为19.72亿元,同比下降27%。 羊绒衫、羊毛衫由此也成为内蒙古出口值降幅最大的轻纺类产品,其出口量降至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最低的一年。其中,向日本、美国的出口量减少最多,降幅分别高达56.3%、31.8%。 究其原因,不乏有业内人士所称的受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内蒙古羊绒业自身“修道”不足,品牌的缺失、国际议价权的丧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品牌缺失 素有世界“羊绒之乡”之称的内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加工基地,生产的羊绒制品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 来自内蒙古农牧业厅的数字显示,目前内蒙古年销售收入上百万元的羊绒加工企业有58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主要产品是无毛绒和羊绒衫,并涌现出鄂尔多斯、鹿王、维信、东达、兆君等知名羊绒品牌。 然而,这些品牌却并未在国际上叫响,内蒙古羊绒制品都是以“贴牌生产”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的,就连“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这样的大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后也大都改换成别的牌子。闻名世界的“羊绒之乡”,实际上成为了国外知名企业产品的加工车间。 业内人士也深深认识到这个问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一位负责人在“中国羊绒主流品牌峰会”上认为,品牌的缺失是羊绒业的硬伤。 国外的专家曾经指出,内蒙古羊绒产品质量与国际上羊绒产品质量没有大的差异,但由于没有一个响亮的牌子,使产品停留在低价位上。 中国羊绒业在国际上品牌缺失的另一个原因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不法商人,以次充好,把含有少量羊绒的服装号称100%的羊绒,破坏了中国羊绒产品在世界的口碑,搅乱了整个市场,给中国产品的声誉带来极坏影响。 品牌的缺失,信誉的缺失,致使内蒙古羊绒产品在国际市场步履艰难,从而使国外企业钻了空子,拿走了“贴牌生产”中很大一块利润。 恶性竞争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的山羊绒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其中内蒙古羊绒产量占全球羊绒总产量的40%。可以说,世界羊绒在中国,中国羊绒在内蒙古。然而,由于行业“内战”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羊绒大国却在世界羊绒行业界没有定价权。 过去的20年中,随着鄂尔多斯等羊绒企业的兴起,大量羊绒产品输往海外,“温暖全世界”的口号成为现实。但近几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导致的恶性竞争,使许多羊绒企业亏损严重。 正是由于这种恶性竞争,令内蒙古乃至中国的羊绒业自毁前程。 有专家指出,一度出现的羊绒市场大萧条主要是国内厂商不良竞争造成的,厂商竞相压价,利润趋于零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创新,从设计、管理方式上着手,然而抄袭现象也随之涌现。产品雷同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压价,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导致中国在国际羊绒市场上丧失了定价权。 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一位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国内原材料渠道混乱,羊绒价格暴涨暴跌,让羊绒企业和广大牧民叫苦不迭。部分小企业相互压价、竞相出口的经营行为,使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直高不起来,中国的羊绒企业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对外出击的合力,提高中国羊绒产业的国际议价权。 但这样的呼吁在业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 振兴规划 内蒙古羊绒产业的低迷,严重打击了牧民的积极性,羊绒企业面临生产原料之困。内蒙古羊绒业只有突破低端竞争、低廉价格等“瓶颈”的制约,使行业的风向标得以转型,方可觅得发展前程。 内蒙古财经学院一位多年研究羊绒产业的专家分析,中国羊绒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出口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由于日趋激烈的低端竞争导致出口价格持续走低,羊绒产品的价格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又在步步紧逼,羊绒企业备受重压。在羊绒出口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内蒙古羊绒业如何应对出口总量锐减的“寒流”,是摆在羊绒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去年11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务实地增加了两个议题:一是在中国毛纺产业的“后配额时代”,如何通过技术提升来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二是在中国羊绒产业发展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内蒙古乃至中国的羊绒产业如何突破产品单一、出口下滑的局面。 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或将是包括羊绒在内的国内纺织业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规划的出台,对羊绒产业应对金融危机、走出困境带来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