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依赖症发作 东莞企业遭遇史无前例倒闭潮
www.jctrans.com 2008-9-28 8:32:00 华夏时报
中小企业“倒闭潮”依然在持续。 珠三角是中国最有名的中小企业集中地之一,而其中的东莞则是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就由此而来。如今珠三角尤其是东莞成了这波“倒闭潮”的集中区域。 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倒闭潮”,让当地的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尽管东莞政府一再强调,根据统计数据,今年1-7月东莞只关闭了464家企业,而外迁的只有17家。然而不管是民间调查组织还是身处倒闭漩涡中的企业主,都不认同这样的统计数据。有调查组织认为东莞大大小小的企业已经倒闭了两万家,也有人认为是几千家。 东莞一家毛织企业的老板王胜林推测,这波“倒闭潮”至少要持续到2010年,东莞的中小企业至少会淘汰2/3。东莞首届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倒闭数据很难做到精确,但倒闭无疑是大规模的。 到底是什么让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倒闭的原因纷繁复杂,表象和根源像一团乱麻一样纠结不清。 资金极度短缺 王胜林是东莞一家拥有1000名多员工的毛织厂的老板。资金短缺已经困扰了他整整一年,如果没有信用担保公司的“帮助”,他根本无法在银行贷到款。但这家信用担保公司在几个月前已经为他担保贷到一笔款,而王在最近两个月已经逾期还贷,被银行和担保公司关注。“我们已经不可能为他担保了。”担保公司的经理背后这样对记者说。 王胜林已经无计可施:“500万不行?那400万也可以。我还有资产可以抵押,愿意把所有能抵押的资产抵押出去。”他对这次基本无望的“合作”抱着巨大的希望。王胜林是东莞本地人,在这之前他已经找遍了可能“找到钱”的所有关系。 这种状况在中小企业中非常普遍,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调查显示,广东95%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资金缺口或达1.2万亿。 缺乏资金一方面源于订单的减少,另一个原因是整个产业链的“惨淡”让货款也难以及时到位。 “以订单为主的企业对美国依赖太大了。”多年来对东莞制造业的研究,让林江发出这样的感叹。王胜林介绍,美国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到订单的数量。“这个时候应该是旺季,但现在却是旺不旺、淡不淡的样子。不止是毛织,东莞的每个行业都一样。” 王胜林说。 “和往年相比,订单至少减少了一半,下半年还会减少。”王胜林几乎无法应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了,“现在活得好一点的企业,都是运气好,接到了欧洲的订单。”在王胜林的心中,运气好成了一些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 即使如王认为的,运气好有机会接订单,企业主们也得反复定夺“做不做”的问题。东莞常平伟伦针织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李焕超说:“现在收款特别难,做了订单收不到款,那样只会让企业资金周转更困难。” 整个产业链都处在资金紧缺的漩涡中,原料供应和成品制造企业都身陷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拖欠货款,从而影响到其他环节。 王胜林把不敢接单的另一个原因归结为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出口企业的‘死穴’,本来价格是5美元,忽然告诉客户说要5.5美元,人家当然不会同意的。我们这些企业接多少赔多少,所以不敢接。” 所有的不利好因素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李焕超已经放弃了再撑下去的决定,“最迟到年底吧”。作出关闭的决定竟然让他大大松了口气。 王胜林却不这样想,他决定撑下去,因为他认定资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有资金,我敢说东莞的大部分企业都可以渡过困难期。”他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资金到底是不是终结问题?什么才是制造业的症结? 症结在于低端 李卫国的工厂在东莞常平镇黄泥塘工业区,地处偏僻的一条小巷,极难寻找。 厂区显得很冷清,只剩下一百来名员工了。“最红火的时候,有1000多名员工,并在河源设了分厂。”这个潮州人说。这是一家明显的依靠承接服装订单的企业。“有时候拿了订单只有硬着头皮亏本做,做得越多亏得越多。”李卫国坦言,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根本没有话语权。 由于以往销往美国的订单今年少得“可怜”,据李卫国介绍,同在东莞的100多个潮州老乡到年底基本上不会有人再把企业办下去。 林江分析,低端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生产设备技术落后、没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让类似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不仅缺少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也低。这是这些企业之所以倒闭的内在根源。 “我已经看到底了,近期状况不会有好转。”王胜林眉头紧锁。然而,对于破解之策,王胜林只提到一个“撑”字。东莞政府几年前就开始提产业升级,认为升级才是破解之策。但王胜林的工厂现在还是全部用人工织机进行生产。但他有自己的说法:“那些买了电脑织机的企业也没见状况好到哪里去,何况现在资金这么紧,买电脑织机要花很多钱,还是尽量减少开支,准备‘过冬’吧。” 东莞寮步镇一家鞋厂的老板也抱有这样的观点:“不是我们不想升级,就像上楼梯,我不能从最下面一步走到最上面吧。” 拥有自主品牌被认为是化解难题的利剑。然而迄今为止,整个东莞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工厂”,它拥有几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但能叫得出来的品牌屈指可数。东莞毛织行业的一位领军人物曾经这么说:“做品牌?那是过独木桥,东莞有几家走过去了的?我也想过做品牌,但年纪也一大把了,做订单就好了,再也不想去拼了。” 这种观点代表了东莞大部分企业主的想法。林江认为,东莞很多企业对升级抱有的消极态度导致了今天“倒闭潮”的严峻局面。他这样分析,很多工厂都有支撑一下渡过难关的侥幸心理,其实如果不升级,终究是要走这条路的。 缺少品牌和技术,正是中小企业倒闭的问题所在,也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寒冬”症结。 倒闭推动成长 希望“撑”下去的企业,“危机”越来越多。 王胜林由于拖欠材料供应商货款,被后者告上法庭,法院查封了该企业的生产设备。银行贷款无望,为了筹集资金,王胜林想出售其拥有一块工业空地,但无人问津。 而寮步镇一个和王胜林一样想撑下去的制鞋老板,已经不顾银行的信用记录,逾期还贷。而那家曾经为他担保的担保公司,也无法顺利拿到担保费用了。 林江预言,很多撑着的企业离倒闭已经很近。但对于制造业而言,林江也认为:“这是转型期的阵痛,必须要经过这个时期。” 东莞一直被广为批判“品牌无故事”。东莞政府多年来极力推崇品牌打造和产业升级,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企业不愿升,因为即使不升,它们也可以生存得很好。现在面临的状况大有“升者存,不升者亡”之势,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观的经济形势成了东莞政府推动升级政策的“东风”。 东莞政府在推行产业升级上决心很大,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要以松山湖、虎门港、东莞生态园、东莞滨海新城为平台,吸引高端的机构和企业入驻;明确提出要减少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企业。这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也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政策,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政策取向,低端制造业都是未来几年被换之“鸟”。9月17日,广东省经贸委巡视员戚真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很关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弱、没有自己的品牌的困境,即将举行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将偏重融资、企业创新能力、出口销售能力等方面,并且为中小企业主的抉择提供专家意见,扶持中小企业的意图明显。然而尽管如此,政府更希望的仍然是企业由此转向升级。 不少专家都认为,这一波“倒闭潮”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环境会逼迫它们去“进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低端制造业只有被淘汰。 制造业面临洗牌的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倒闭潮”正在推动制造业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