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至27日,201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随着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见效,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略有回升,促改革、调结构与稳预期、稳增长良性互动,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加强。
会议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突出抓好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
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四个“多推”指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的推进方向,在面对“动奶酪”、“啃硬骨头”的关键性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积极性的举措,是改革需着力推动的突破口和落实点。
刘哲表示,衡量供给侧改革是否见效的重要标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基础上,关键看传统动能的转型力度、体制改革的放手效果、要素市场和民生领域的改革深度。
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GDP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用宏观经济的四个指标来概括,中国经济当前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价格总体平稳、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
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进一步明朗,但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需进一步关注。会议认为,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要有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夯实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基础,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改革。
会议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也做出了判断: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特别是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转化为自觉行动,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经济发展还处于过关期,仍面临不少挑战。
关于“过关期”,刘哲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道关口:经济增长从外生到内生增长转变、经济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素从传统动能向新动能转移、传统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新动能不断增强,供给结构有所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中国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反弹更多是下行周期过程中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的集中反映,而非所谓“新周期”的开始。 因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会通过短短的一年多内针对几个重点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完成整个经济体的过剩和落后产能的出清。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才刚刚起步,切不可盲目乐观,以至于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去。
会议部署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包括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市场体系改革、财税金融改革等。
在价格改革方面,加快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完善输配电、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在国企国资改革方面,推动“1+N”文件落地见效,加快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持续夯实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工业品价格回落、房地产调控见效,稳增长的宏观政策需持续发力。要加大力度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去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驱动、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风险,同时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以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良好的开局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最佳的时间窗口,这个机会稍纵即逝,要珍惜它,进一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能犹豫,不能因为形势好了动摇去产能、去杠杆的决心。其次,要通过“一带一路”夯实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改善的步伐,使外贸在新的环境下有比较平稳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