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姗
1月15日,以“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在论坛的演讲中提出三个观点:一是我国已到了必须加强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二是企业是创新的发动机;三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王昌林指出,首先,我国已到了必须加强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只能取得短暂而有限的正面效果,还带来结构性失衡、金融风险积聚等负面效应。这种状况固然与严峻的国际经济大环境相关,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投资和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然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供给结构,加快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要通过加强创新,提高供给水平,再造实体经济,重塑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其次,企业是创新的发动机。王昌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多个“方面军”的作用,群策群力、加强合作,但企业是“主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话,那么企业就是创新的发动机。必须认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个经济行为,是企业和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人才、资金、技术等是创新的重要资源要素,但只有通过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把它们有效组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王昌林认为,当前,企业创新能力弱是我国整个创新体系的“短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抓创新驱动的“牛鼻子”。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试验等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抵扣力度。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跨国并购等活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大企业。
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王昌林表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产业体系基础雄厚、配套较为完善,拥有推进创新创业的诸多优势。然而,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是创业教育不足,人才、技术、资金等对创新创业的支撑不够;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性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市场准入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环境不完善。
王昌林认为,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教育现代化先行,加强创业教育,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厚植创新创业的土壤。要强化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多元“创业系”和“创业群落”发展。要扶持大学生、科研人员、海外留学生和农民工创业,支持创业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创业高地。要改革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加快注册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