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寅茹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前,以求合作、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又将为全球经济贡献何种智慧?
G20领导人峰会将于9月4日在中国杭州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成为G20峰会的主席国,也是首次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重点议题。
8月25日,《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下称“黄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黄皮书对2013~2014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显示,美国、英国、日本位列前三,中国排名第9位。
从综合得分来看,2013~2014年,G20大部分成员的创新竞争力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年G20各成员为了尽快从经济危机的困局中实现恢复性增长,都采取了“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的创新战略,有力推动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G20关键词:创新
与2014年相比,在G20国家中,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方阵(1~5位)的依次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处于第二方阵(6~10位)的依次为:韩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处于第三方阵(11~15位)的依次为:土耳其、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墨西哥;处于第四方阵(16~19位)的依次为:南非、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G20国家学者均认为,当前,推动G20讨论创新恰逢其时,共同讨论制定G20创新行动计划,对于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意义重大。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事务研究院教授、G20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柯顿(JohnKirton)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G20峰会最让他期待的,就是中国作为主办方首次提出的“创新增长蓝图”。“我正在等待中方给出更多的细节。世界已经等不及了,需要这些变化。”柯顿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中国在G20议程中首提“创新增长方式”,可见核心还是增长的问题。“从G20机制1999年诞生到现在,各方的期待还是怎样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包括在金融危机之后,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朱杰进说,“中国把‘创新增长方式’放在议程中的首位,强调了G20还是要回应最大的关切,即寻找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急待拉动的全球经济
在各国GDP历经几年温和增长后,“花无百日红”的定律再次出现。2016年初至今,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各国对可能发生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也不再掉以轻心。其中,新兴市场风头不再,巴西与俄罗斯目前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等其他不少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也放缓脚步,唯有印度还能保持在7.6%左右的高位。而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总需求不足与长期增长率不高的现象并存。
面对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今年以来谈不上“亮眼”的经济表现,各大机构未雨绸缪,频频发出对当前经济走势善意的提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今年年初就表示,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IMF在7月1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中指出,英国脱欧导致经济、政治和制度的不确定性使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上升,预计今年、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3.4%,均较今年4月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
无独有偶,世界银行(WB)也在今年6月将全球经济的增幅从年初预测的2.9%下调至2.4%。世行给出的下调理由是,发达经济体增长滞缓、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全球贸易疲软和资本流动日减。
“这种增长滞缓的局面,凸显出各国实行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极贫人口生活的政策具有极端重要性。”世行行长金墉说,“经济增长依然是减贫最重要的驱动器,因此我们非常担心出口大宗商品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而出现增长大幅放缓。”
科技创新层出不穷
面对各方对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忧心忡忡,当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施展的空间被证明不断缩小且副作用出现时,加大创新的公共投资不仅有利于刺激短期需求,还有利于提升长期增长的潜力。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宏松看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正是中国提出创新增长方式的背景,“只有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也只有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才能使更广泛的群体获益,实现包容式发展。”
朱杰进告诉本报记者,“‘创新增长方式’这一议题在中国国内的牵头方是科技部,就是强调要在实体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像之前依赖政府的刺激政策。尤其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发货币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现在很难再去维系。”在朱杰进看来,“创新增长方式”所寻求的世界经济增长新动能,只可能来自实体经济,比如工业革命、科技创新等。
2015年11月最新版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WIPR)显示,在过去300年中,卓越的技术突破几乎触及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促使世界经济转型。目前具有突破性潜力的三项技术分别是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工程,报告还设想了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未来前景。
的确,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都先后高调宣布重振制造业的山河。工业制造业一直是发达经济体的强项,这些国家要回归制造业,不可能走老路。从《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构筑英国的未来》、《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到更加著名的德国工业4.0计划,不难看出,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走的是大幅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新路。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就是发达国家欲通过创新走出经济低迷现状的一种尝试。
2016年版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机器人列为了报告的关注对象。这份435页的报告认为,尽管机器人的出现无可厚非地会带来失业风险以及随之产生的焦虑情绪,但是机器人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和劳动力增长,占到美国10%的GDP增长和16%的劳动生产率增长。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4.8万个,与2014年相比出现12%的增幅。IFR认为,这一销售的趋势短期内不会终结,甚至预计在2018年会有230万个工业机器人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工厂。
3年内工业机器人数量几近增长10倍的背后,是对传统人类劳动力的变革。美国银行的数据显示,机器人焊工的价格已从2005年的18.2万美元,降到2015年的13.3万美元,但精密性一直在提高。
一边是机器人价格的下降,一边却是传统人类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美欧和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雇用机器人焊工每小时只要8美元,而雇用人类的时薪却要25美元。难怪,有分析人士感慨:当使用机器人的代价比雇用人类便宜15%时,全球经济的重要转折点已悄然到来。
而在2016年,VR(虚拟现实)技术的走红,已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潜力。从Facebook一掷20亿美元收购Oculus,到谷歌推出DaydreamVR,VR热度一路飙升,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这一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高盛的一份报告显示,鉴于VR技术对医疗、交通、教育、旅游等与人类生活相关行业的改变,到2020年,VR直播用户数量有望达到2800万人,行业的营收规模有望达7.5亿美元。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平台的不断扩大,VR技术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
创新鸿沟待弥补
不过,在一片大好前景中,创新遇到的瓶颈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通向创新之路并不好走。目前被称为“网红”的创新VR技术以及已在生产实践中广泛运用的机器人技术,要完全释放潜在的经济价值,必须突破当前的瓶颈。就VR技术而言,商业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最终原因还是缺乏内容的开发。高盛的报告称,VR技术迅速跳出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年营收最多可以达到1820亿美元。考虑到该产业可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解决延时和其他技术问题,即使按最慢速度预测,到2025年时VR和AR(增强现实)的年营收也有230亿美元。
如果说,表面的技术障碍假以时日一定会被攻克,那么深层次的创新瓶颈却是各国希望在尽享创新红利之前必须迈过的坎。
创新离不开背后各国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的就是科研领域的创新投入。今年8月15日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通过对比经济危机前后各国对创新的投入发现,危机后的创新投入不是稳健向上的。其中,2009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研发支出在2010年增长3.7%,2011年增长5.3%。2012年增长略微放缓,为4.3%,但随着信心增加,2013年增长达5.2%。但是,2014年呈减弱态势,全球研发增长4.1%。
报告认为,这是由于巴西、南非等发展中经济体创新投入减少,发达经济体研发预算趋紧的叠加效应。经济危机影响,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研究经费进行了大幅削减,不过,好在私营部门对科研投资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支出领域的削减。
细分国家而言,这场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投入分布并不平均。从黄皮书的排名分布情况看,创新竞争力较高的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美、英、日、德、加、韩、法、澳、意全部处于第一方阵和第二方阵,反映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其创新投入、创新人才资源和创新制度环境的优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Gurry)每年都参与“全球创新指数”(GII)的制定,他对创新资金投入乏力与创新鸿沟并存的现状颇为担忧:“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在2009年危机之前,研发支出每年增速约为7%。2016年的GII数据表明,全球研发在2014年仅增长了4%。这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高收入经济体研发预算紧缩的结果,这一点目前依然值得关注。”
此外,制度方面的约束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对经济活力的激发。
GII指数涉及的128个国家中,拉美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潜力尚未开发的地区,即便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进入“创新成就者”行列的国家比任何其他地区都多。在拉美,尤其是巴西,已经进入了经济动荡期,克服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增强长期创新承诺,非常重要。
反观已连续6年在全球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一的瑞士,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创新意识渗入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今年4月,瑞士联邦主席约翰·施奈德-阿曼(JohannSchneider-Ammann)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分享了瑞士创新的秘密。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政府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创造性活动的环境,除了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充足的研发投入、人才输送等,政府还需要学会放手,让民营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主导作用。
朱杰进认为,“创新增长方式”除了在科技层面的创新外,还要强调治理模式、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总体来说,这一理念强调回到实体经济本身、市场本身。毕竟,如何使得更加微观的经济主体发挥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还是涉及到经济制度性的改革。这与国内目前主导的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还是吻合的。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寻求经济创新的活力,而不是简单地扩大需求、超发货币等。”
全球经济复苏还是要“多箭齐发”
在全球经济增速乏力的情况下,不难理解创新被寄予如此厚望。“旧有的增长战略限于财政或者货币政策,这一战略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还是非常管用的。目前来看,我们需要的是结构性的改革,为21世纪的增长铺平道路。比如,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管制,使所有人的行动都能更为便利,为中小企业以及年轻的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人的就业等。”柯顿说。
此前,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吹风会上表示,制定创新增长蓝图是G20杭州峰会力争取得的十大成果之一。“这份蓝图不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强劲动力,还将在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我们将努力做到有理念、有行动、有机制,共同为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
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
在柯顿看来,习近平主席力推构建“创新的世界经济”也有细节可循:比如中国加大对科技的重视;从国企转型,强调新的商业模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激活创业者的活力;提倡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生产率等,都是中国正在努力为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协同发展创造“创新型”的环境。
针对具体的创新增长方式,刘宏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除了中国官方给出的解释,(创新增长方式)包括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以及结构性改革外,可能还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至于目前G20各成员国对“创新增长方式”的反响,朱杰进认为,“G20各成员国经济复苏的阶段不一样,遇到的经济困难不一样。现在‘创新增长方式’还只是原则性的蓝图,起到倡导的作用。”
“不过,在G20中,各方的共识是要使用所有的政策工具来推动经济增长,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结构性改革。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优先顺序怎么排列,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答案。”朱杰进表示。他以美国为例,美国就认为当前还有财政政策调节空间的国家就要发挥更大作用。所以,美国还是更加依靠财政政策,扩大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结构性改革。
朱杰进表示,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结构性改革,各方的共识最终还是体现出来:为了寻求经济复苏,势必要遵循“多箭齐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