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经济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6%。”这是欧洲时报评论员所列举出的中国经济现状。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接连发生的政经大事件让原本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全球市场避险情绪明显上升。欧洲时报指出,在这种不利环境下,中国上半年经济的运行无疑是给世界经济送上了一针稳定剂。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为6.7%,与一季度持平,经济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态势。注意到这一点,海外舆论近日纷纷传出暖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标普评级均宣布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外部动荡反衬中国经济韧性
身处全球化时代,重要经济体经济“体质”的变动很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今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这引发外界担忧全球经济复苏或受到拖累。
IMF本月19日宣布,鉴于上述因素,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4月份时预估的3.2%下调至3.1%。不过,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却让该机构针对中国采取相反的行动。IMF宣布,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至6.6%。这已经是该机构今年以来第二次调高对我国经济的预测。
今年上半年,尽管面对国内外多重困难挑战,中国政府稳定宏观政策取向、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保持在6.7%,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符合预期。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丁爽表示,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保持基本稳定。中国政府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持认真态度。
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2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表示,短期来看,英国“脱欧”增加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自身内力在不断提升,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让人有理由对其前景持乐观态度。通过一些政策对冲,中国经济今年下半年6.5%到7%的增速目标不会受到影响。
并非只有IMF注意到了这一点,国际评级机构标普18日宣布,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6.3%上调至6.6%。FXTM富拓研究分析师Lukman Otunuga对此认为,中国继续呈现经济稳定的迹象,二季度GDP增幅超出预期,对潜在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可能已经有所减轻。
德意志资产管理上周也决定,将今年中国GDP增长预测从6%上调至6.3%,原因是上半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且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开支上升,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而消费气氛改善情况理想。
改革“组合拳”成效渐显现
有评论认为,在稳增长的同时,中国政府继续“下苦功”推行结构性改革以扭转经济失衡。破立结合,改革“组合拳”的成效正不断显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都在继续改善,服务业、内需对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力更强劲,中国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意大利财政部长帕多安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结构性转型。与今年早些时候和去年不同,此次G20会议上没有官员提到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个根本性弱点。他表示,任何转型的过程都是不平坦的,但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去年许多人认为是中国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动荡发生后,中国政府调整了在汇率政策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与外界的沟通。 一位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便表示,中国致力于朝着汇率市场化有序迈进。
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阿布扎比投资局也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为投资回报增长提供支持。其中,中国在将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体系接轨方面正取得进展。
而彭博经济学家欧乐鹰及陈世渊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从6月份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下半年有望迎来喜人的增长势头。彭博月度GDP跟踪指标显示6月份同比增幅为7.1%,高于5月份的6.9%。
他们认为:“决策者面临多重未知因素。英国脱欧可能冲击全球需求,美国劳动力市场重挫成为影响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最新不确定因素。即便如此,鉴于外部风险尚未成为现实,中国整体增长没有脱离正轨,加上扩大刺激的成本,笔者预测的基本情形是:决策者会维持而非显着增强其支持增长的立场。”
不过,欧洲时报也指出,当前,围绕中国经济走势,“L”型判断是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但围绕何时才算进入“L”型的底部,分歧比较明显。是否进入“L”型底部之所以重要,其核心意义在于,如果这个走势得到确认,那么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将获得进一步推进的空间,尤其是那些因担心增速下滑而致使改革有所放缓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