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钟宁桦:
日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钟宁桦在出席安泰·问政第14期时针对《中国经济:去杠杆还是加杠杆?》的话题进行演讲。钟宁桦表示,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值迅速攀升,在今年一季度上升至创纪录的237%,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其中,上升幅度最大、最令人担心的是非金融企业的负债。这类债务占GDP的比值从2008年的不到100%攀升至近期的160%以上。也因此,企业部门的“去杠杆”成为了近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又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究竟是由哪些企业导致的?又应该如何有效地“去杠杆”,以尽量降低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钟宁桦教授分析了1998-2013期间近400万个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的负债率。首先,杠杆率高在哪里?他认为:在这16年的时期内,样本企业呈现出了显著的、整体性的去杠杆趋势,平均负债率从1998年的65%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51%;与此同时,显著加杠杆的是大型、国有、上市的企业。
第二,杠杆率的变化是否有着企业基本面的支持?他认为:这段时期内,样本企业的一些重要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经营性风险上升、有形资产比例下降以及盈利能力提高,这些变化都和负债率的整体下降是一致的。私营企业的企业特征与其负债率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企业高度一致;然而企业层面的因素却不太能解释国有企业的负债率。
第三,如果企业杠杆率的上升是没有基本面支持的话,那么我国的银行大量贷款给低效的企业,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钟宁桦引用了《The Economist》和《Standard Poor"s》等外媒对中国现行经济中杠杆过高的评价并以此引出讨论,中国经济杠杆高,是否全部都高?究竟又高在哪里?通过一项基于400万中国企业的大数据分析的结论,钟宁桦指出,目前在中国,只有一小部分国有企业杠杆率是过高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杠杆率偏低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状态。对着这份数据,钟教授从行业、地区、企业所有制、时期以及企业部门等多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中“杠杆”的真实状态。
那么,资金供给方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负债率的?钟宁桦认为:一方面,资金配置对于国有企业的倾斜和偏向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负利润的“僵尸”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在2008年之前可能就存在了,而2008年之后更加显著。
在这一系列现象的逻辑关系以及结合钟教授所做的研究,钟宁桦得出了银行体系配置信贷资源不完全符合利润原则的结论。基于这些问题,钟教授关于应该如何“去杠杆”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首先,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一部分企业,其融资决策整体上是符合市场化的原则。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应该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给,让有经济基本面支持的企业能够借到钱(加杠杆);第二,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另一部分企业,其负债的决定因素中存在大量“非市场化”因素,要尽快停止给低效的国有企业持续贷款(去杠杆),削弱非市场化的力量,让新增的贷款配置到最有效的企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