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质量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点

www.jctrans.com 2016-5-4 13:57:00 中国经济网

导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一经发布,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反映出全社会对中国质量品牌的关注与渴求。

  那么,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行动计划》有哪些亮点呢?5月4日,质检总局新闻办、中国经济网联合邀请了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唐晓芬,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剑波,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蒋家东,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博士等六位国内著名专家共同解读《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

  以下为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甦的文章:

  《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起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而制定的一份承前启后、展现力度的年度计划。

  《行动计划》围绕“质量和品牌提升”的主题,通过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广获奖者经验等方面解决动力问题;通过依质量整治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从严质量监管和执法、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深化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和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等方式优化环境;通过推动外贸优进优出、加强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和执法来培育质量和品牌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质量品牌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作用、加强质量品牌教育和文化建设来夯实基础;通过启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品牌价值评价,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农产品(000061)质量安全县、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等来落实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这些做法的益处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开展诸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强市示范,知名品牌创建示范等区域性示范活动,一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国内各区域质量发展基础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建立示范能对其他地区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背景下推进质量工作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二是通过示范建设活动,探索了一些好的质量发展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避免了走弯路,加快了各地区质量工作推进的速度;三是在推动地区树立质量发展理念、促进区域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能够取得实效;四是有利于推进质量成果全民共享、维护和改善城市民生、促进全民参与质量建设和质量意识的提高。

  二、《行动计划》很好地呼应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并且涉及了广泛的行业领域。首先,“质量与品牌提升行动”确定了很多制造业重点领域,尤其是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和反映的产品类别,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和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能够有效提高本土高质量消费供给。其次,围绕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质量技术改造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广可靠性设计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质量技术瓶颈。此外,强调质量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对接一带一路,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工作。这些行动都实现了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部署的精准对接。

  三、“质量与品牌提升”的范畴较为全面,多管齐下、不留死角地惠及广大民众利益。《行动计划》不仅关注产品质量,还强调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和电商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尤其针对涉及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水平和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出专项行动,增强服务质量意识,加大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四、不仅支撑供给侧改革,而且从需求侧树立起信心和质量意识。《行动计划》不仅通过消费品、食品药品、服务等质量提升行动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供给侧改革,而且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质量改善和社会质量诚信体系,提振了消费信心;通过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和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质量的舆论导向,从而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从需求侧建立起质量提升的信心和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计划》的提出,深入地结合了基础研究工作,具有技术与理论研究的深厚支撑。这其中包括,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并编制的“国家质量基础(NQI)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该专项体现了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统筹研究、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了11个重点任务,包括: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力争实现到2020年,我国国家质量基础(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国际的水平。

  此外,由国家质检总局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二期)”子课题“制造业质量及品牌发展行动计划战略研究”也对质量与品牌提升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方面把质量问题聚焦到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对高铁、风电等典型制造行业及企业质量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国内外诸多质量与品牌建设的优秀企业进行了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如陕鼓动力(601369)、法士特汽车传动、西电电器开关、唐山轨道客车、长春轨道客车、上海振华重工(600320)、华为等公司),探索中国制造企业质量提升的路径。其研究成果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质量体系更多的是面向员工满意度维度演化,质量提升的整体趋势是从质量管控的“硬质量”向质量绩效的“软质量”发展;质量领导力对质量向绩效的转化非常重要。综合来看,质量领先的企业非常重视质量体系中的“人为”因素。而“信息技术管理”和“过程控制”的贡献度较低,这对企业在追求质量新需求的同时忽略了的保持对老需求的关注敲响了警钟。

  标杆企业已不仅仅局限在自身企业质量提升的诉求,而是向全供应链领导者演化;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外质量管理先进理念的不断输入,国内企业质量观念已从原先狭义的追求产品质量逐渐向更为广义的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的大质量管理。众多制造型企业更是结合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与自身企业特性相结合,量体裁衣,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有质量管理体系。

  其中也不乏优秀企业通过特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获得了新的市场地位和惊人的绩效。然而,通过诸多分析可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从狭义质量管理理念向广义质量管理理念过度的问题。而是质量管理理念如何落地,如何真正转化为企业绩效的问题;再者,在错综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只有深入到当今中国制造企业的实际,理清哪些要素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质量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才能真正寻找到一条适用于中国制造业的质量管理提升路径。研究通过文献元分析和典型案例扎根理论分析,提出了领导、战略、信息化与数据、设备、员工、质量文化、过程、方法及管理等9类质量关键要素,并以此为框架对案例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优秀制造企业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在于高层领导对质量高度重视,并且高层领导对质量的认知程度和侧重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质量工作的方向、目标、力度和成效。只有少数制造企业将质量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这些企业从公司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质量,因而跳出了部门职能局限的视角,能够全盘计划、部署和落实质量工作,形成各部门、各过程和环节的统一目标和顺畅衔接,大大提高了质量提升的速度和效率。

  采用先进的覆盖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质量信息可追溯,建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制造业质量提升重要的信息基础,但是国内制造企业普遍在顾客信息收集的方式、渠道、信息种类和信息量都显得较为不足,对信息的质量保证、分析利用有待提升和优化。优秀制造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和检测设备的投入,但其中进口设备比例高。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奖励和职业发展规划、重视群众性质量基础活动建设、重视一线工人技能培养和使质量绩效与收入、名誉挂钩是优秀制造企业使质量落实到员工行为的关键因素。国内制造企业仍然存在质量文化建设缺失,建设的系统性、方法性不足的问题;少数企业在质量文化建设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独特经验,可以进行推广复制。

  供应商管理方面,建立长期的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成为趋势;评价供应商质量的标准日益多元化,采购策略不断创新;随着全球采购增加,供应链质量管理有待深化;国产零部件和材料仍然对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国内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数据收集、分析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系统的工作制度,有待改进;在质量管理组织构架方面进行了形式各异的大胆创新;产品质量策划的应用和实施不深入;部分前沿的质量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推广仍然存在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

  希望持续开展全国性质量活动,激发企业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

  我们认为,在开展全国性质量提升活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

  首先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引导和技术支持。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戴明博士曾指出,“质量无须惊人之举。”企业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的主力军。通过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实地调研发现,中国企业中不乏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创造或引进所谓新的、更先进的质量理论或方法,而是这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如何在国内企业中真正落地,又如何带来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实质提升并转化为企业绩效。从国情出发,回归到最基本的质量落地问题,势必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引导和技术支持:降低企业提升质量的风险和成本;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杠杆作用,间接引导企业追求质量;根据企业类别、规模和资源等情况,通过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成熟的、普适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企业中的落地、深化和优化,从而从根源处形成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品牌。

  二是注重全民质量意识教育,开展全国范围的质量文化创建活动。全民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质是包含了各个层面的人的教育和培养,以及质量诚信体系等体制机制的保障建设。首先要解决人的意识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各个层面的人的培养和教育,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意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各地正在推行的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就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还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和更多资源投入,以使活动推广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质量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在培养和树立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一)在政府或行业层面,可以考虑设立行业和区域范围的奖项,引导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技术工人职业的认知重塑(如,鼓励行业社会团体开展技术工人的技能比赛;鼓励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质量奖项开展工匠大师人物的评选);在当前户籍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还没有到位的阶段,鼓励地区根据人才缺口和各地区情况,对专业性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切实解决这类人才的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二)在企业层面,通过设立技能奖励、大师工作室等方式,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切实提升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并进一步深化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设立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荣誉和奖励,推进企业高层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例如结合已有地方培训项目和企业家活动平台);注重采用系统性的建设路径和方法,注重质量文化建设与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工具方法的有机融合。(三)引导、鼓励、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开展基于本土情景的质量文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质量发展纲要的推进落实和新形势下的质量文化建设需求提供依据和参考。此外,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基础,此次《行动计划》将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单独列出,并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已经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问题认识的高度。通过各层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打牢思想文化基础。

  总而言之,质量提升工程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 

  (作者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甦)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